筆者為鄉鎮衛生院工作20年的醫生,期間因工作關系處理過不少醫療糾紛。我們的單位或者主管部門也經常強調醫療安全重于泰山,醫療糾紛現在也成為我們醫務工作者心頭最大的隱痛。社會大環境醫患關系的全面改善需要時間,完善的處理醫療糾紛法律法規的出臺需要時間,公平公正的醫療糾紛處理流程遵守需要時間......這種復雜的情況下,很多是我們醫生個體不能改變。我所想的從一個普通醫務工作者角度如何減少醫療糾紛。
態度
醫療糾紛引起的因素其實最多的就是服務態度的投訴。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都容易受到生活瑣事所累。也許是家庭瑣事的煩惱、也許是交通的不順、也許職稱的壓力或者其他一些可以影響我們心情的因素,讓我們平時文明的習慣和醫務服務的細節要求沒有做到,讓因為生病同樣心情不好的患者感受到了我們也許態度的不耐煩、語言的生硬、動作的粗魯等一些負面的影響。這時候就埋下了糾紛的引子或者直接就爆發了。而且因為我們態度影響了交流,也就在病史的采集、藥物的正確使用、治療過程的觀察、不良反應的及時發現等重要環節都埋下了隱患,這時候醫療事故的危險就更加可怕了。
意識
包括醫療機構或者衛生系統的醫療糾紛防范意識和個人的防范意識。醫療機構依法執業、醫療質量核心制度遵守、醫療規范執行、單位工作安排的合理等方面在此不說,主要探討下個人意識。我們醫生個體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防范意識出來后面說的醫療常規的遵守外,還需要很高敏感性。而這種敏感性需要豐富的知識基礎和工作經驗。業務知識的扎實對于疾病的處理和預后以及意外就有了很好的前瞻性。工作經驗不僅是疾病的處理經驗,也包括對于醫療糾紛高危人群的辨別能力。有些所謂的“垃圾人”我們在不違反醫療規范的基礎上還是少惹為妙。
規范
遵守診療規范,不僅可以有效的減少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而且成了我們發生醫療糾紛后的法律依據。診療規范包括在醫療服務的每個環節、涉及到每個科室。對于醫生個體來說,從我們接觸到患者的第一時間起,這就是必須要堅持的紅線了。即使不是我們服務范圍需要轉科,我們也要按照“首診負責制”安全的交接到其他醫生。診療過程中的規范譬如病歷和處方的書寫和保存、病情告知、治療措施的同意書、藥物調配和使用、病重通知等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嚴格地遵守規范。現在我過的醫療糾紛或者醫療事故的處理是“舉證倒置”,這些規范沒有遵守、病歷文書沒有及時記錄,都會導致我們在處理醫療糾紛巨大被動或者就是責任。
技巧
包括診療過程中醫患溝通的技巧和醫療糾紛處理的技巧。很多醫療糾紛我們的醫生原則上沒有錯誤,但我們在告知患者或者患者的接受能力出現偏差。俗話說的“一句話別人笑、一句話別人跳”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看了“青年醫生”電視劇其中一集,大夫和患者家屬在急救前的溝通,讓我們都急出汗了。溝通技巧包括在病史采集、病情告知、用藥須知、治療后觀察、病情跟蹤等各個環節。當然發生了醫療糾紛,這時候溝通技巧也就更非常重要了。萬一發生了醫療糾紛我們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溝通環境和氛圍;我們要有如同身受的角度,仔細聆聽,明確患者真實需求;我們的溝通態度要誠懇,語言要親切、我們也要有擔當責任、糾正錯誤的勇氣,把醫療糾紛也作為我們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的契機。但對于無理的指責和需求、甚至是對于醫務人員的攻擊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也要勇于維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和衛生行業的尊嚴。(嚴永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