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一開始就帶有嘲諷的意思
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8日在發表為新總裁選舉擬定的政策見解時,強調要重振經濟、加強防務,并稱“擺脫通縮是未來執政的最優先考慮”。9日,日經指數飆升7.71%,創史上第六大漲幅紀錄,很快有分析人士稱“過度萎縮的投資者信心開始改善”。但很多日本媒體并不樂觀。8日,日本經濟評論家、信州大學教授真壁昭夫在日本三大財經網站之一的“鉆石在線”發文說:“‘安倍經濟學’遭遇大逆風,安倍政權缺少了什么?”《日刊大眾》雜志9月7日評論稱:“安倍首相處于全盛期的執政勢頭開始顯出陰影,安保法案、世界性股價下跌沖擊等問題堆積如山,安倍政權果真可以如預想般安然無事存續下去嗎?”報道說,今年4至6月,日本GDP呈現出負增長狀態,而“安倍經濟學”前路仍陰云密布,牽連到百姓的未來生活,將催生出1100萬年收入不到200萬日元的“工薪窮人”。該雜志還援引美國投資家吉姆·羅杰斯的預言說:“20年后再回顧現在的日本,大家會發現安倍就是導致日本經濟崩壞的那個人。”
讓日本民眾接受“安倍經濟學”這個詞的是安倍晉三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朝日新聞》。2012年12月大選時,安倍麾下的自民黨尚處于在野狀態,在向執政的民主黨挑戰時,在經濟政策上可以提出大膽但可以先不負責任的政策。安倍意外地把振興經濟當做選舉大綱,并提出“三支箭”政策——大膽的金融政策、機動的財政政策和喚起民間投資的經濟增長戰略。安倍的選區在山口縣,400多年前那里曾有武士模仿中國《魏書》中“一箭易折,十箭難斷”的故事,提出“三箭難斷”之說,日語簡稱“三支箭”。出生在山口縣的安倍自然知道“三支箭”的來歷。安倍沒有當過知事(相當于省長),也沒有做過經濟大臣,給人的印象是對經濟不感興趣的,因此《朝日新聞》最初把“三支箭政策”概括為“安倍經濟學”帶有一些諷刺的意味。
曾經轟轟烈烈的“安倍經濟學”,從2012年年底提出到現在已近3年。日本經濟看似變了,但又遠未從失落中走出。隨著內閣推進安保法,“安倍軍事學”蓋過“安倍經濟學”,但日本民眾需要改善生活,讓國家經濟轉為增長,不要總是一談日本經濟就是“失落的多少年”。
《日刊大眾》雜志還對安倍政權想盡一切辦法從民眾手中斂財的做法表示了不滿。日本社會評論家小澤遼子憤怒地說:“安倍政權甚至想向走到人生終點的人征收死亡消費稅。這真是太亂來了。”日本預定2017年4月消費稅將上漲至10%,這樣的話,年收入約500萬日元的階層每年稅負將增加12萬日元。
日本“沒出口、沒消費、沒投資”
安倍再次執政后,日元開始由高走低,2012年11月,1美元平均兌換80日元,到今年8月已下滑到1美元兌換123日元,日元約貶值35%。為何日元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內出現如此快速的下滑,而世界各國對日元的下調基本上沒有提出太多的批評?“我們已經在經濟上失落了20年,常年失落卻能在匯率上一天比一天強勢。哪里有這樣的道理?”經濟評論家山口告訴筆者。經濟失落的結果讓日元匯率下滑,這是個正常的現象。
日元貶值,與安倍內閣主張的“大膽的金融政策”有關。所謂大膽就是開閘放水,讓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貨幣多了,匯率自然就能降下來。日本企業非常“享受”這種貶值。日本三大財經網站之一的“東洋經濟在線”今年初算了這樣一筆賬:日元匯率每下調1日元,豐田公司的效益就增加400億日元。“安倍經濟學”首先給日本企業帶來了這樣的效果——讓企業效益看起來很好,尤其是不進行任何設備投資、不裁員的背景下,效益一個勁往上躥,何樂而不為?企業“效益”如此好,上市企業的股價自然會飆升。
國際社會對日元貶值最為擔心的是日本產品的出口劇增,但這次人們發現,日本這三年的出口并未增加。在神戶一家生產離合器的企業,老板板垣告訴筆者:“我很清楚以現在的匯率在日本生產比在世界其他國家要有競爭力,但我們的企業已在國外建立生產銷售體制,現在打破這種平衡,改由日本生產,再出口到國外,那么我們的投資就會泡湯,而今后一旦日元升值,再到國外建立生產銷售體制,恐怕已難以和國外的其他廠家競爭。”
在板垣老板看來,日本大量零部件、成品出口的時代已一去不返。筆者這兩年逛日本的百貨商店,發現過去只有在開學前才會擺在貨架上的小學生書包,現在開始常年擺放,據說是受到一些國外游客的青睞。但據筆者了解,日本的書包生產企業沒有哪家敢大量生產,因為日本市場的需求有限,盲目生產又擔心不能大量出口。同樣的例子還有“和牛肉”。外國開始銷售昂貴的“和牛肉”后,日元一貶值,突然便宜了30%。但日本農家不會因為日元貶值而紛紛投資養牛業。讓農民大量飼養和牛然后出口很不現實,一頭牛養育起來花時間,飼養過程需要技術和資本。
沒有出口,國內消費市場不振,企業便不會在日本國內投資。在日本幾乎看不到擴建廠房的現象,去各家企業問問,發現大家都在股市上賺了不少錢,不用向銀行申請融資就能建廠,但人們看不到企業對外發布新的投資戰略,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消息很少在日本看到。沒出口、沒消費、沒投資,讓“安倍經濟學”成了虛晃一槍的經濟政策。
政治右傾和老齡化扯后腿
最近一段時間,《日本經濟新聞》等日本媒體把影響日本股市、匯市的原因歸結為“中國經濟的不穩定”,并斷言“安倍經濟學”不行,其他國家的經濟將更難見天日。據筆者觀察,“安倍經濟學”明顯發生破綻時,日本國內亟需一種輿論,表現日本在經濟基礎的各個層面比其他國家好,即使在經濟數據上一時不如其他國家,也要相信日本的制度依舊穩定,企業保有持續盈利的能力。不過,在9月初的G20財長會上,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對中國經濟指手畫腳,結果反遭到外界嘲笑。
安倍剛上臺時,常年采訪政治家、與自民黨交往頗多的日本評論家鹽田潮就敏銳地覺察到日本的矛盾。鹽田的看法是:“一方面是民眾對恢復經濟走出失落抱著巨大期待,另一方面是安倍對加強軍事力量,提升日本外交影響興致勃勃。”但這里有一個悖論:如果安倍政權不去推行右傾路線,而是與東亞國家和解,日本與東亞、東南亞全面合作,“安倍經濟學”又會出現何種變化?可惜這幾乎無法想象。
現在,筆者在日本可以向任何人問這樣一個問題:眼下安倍內閣的最大國家目標是什么?所有人會給出一個結論:實現安保法案在議會的通過。這樣的政權或許無法認真修正和調整“安倍經濟學”,至少在今后安倍任職期間,讓股價維持在2萬點以上,匯率在1美元兌換125日元以下已非常困難,“安倍經濟學”最有代表性的兩個指標已經失去評判成果的意義,而更見效的財政政策、經濟增長政策,過去近3年時間沒有拿出來,今后就更難以拿出。(作者陳言為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