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上午10點,離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還有1個半小時,記者來到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內,這里已經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媒體記者。大家紛紛猜測著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花落誰家。一些來自中國的媒體記者討論著諾貝爾科學獎項與中國的距離,這也是自莫言獲得文學獎之后,很多媒體經常議論的話題。
11點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常務秘書烏爾班·林達爾和三位評委進入諾貝爾大廳。林達爾先用瑞典語、然后用英文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半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波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另外兩名獲獎科學家則因為“有關蛔蟲寄生蟲感染新療法的發現”而獲獎。他宣布的同時,會議室大屏幕上出現了三位科學家的黑白照片和簡介。最右面的照片是屠呦呦,她帶著眼鏡,嘴角微微帶笑。下面的介紹是,“生于1930年,中國中醫藥研究院,北京,中國”。
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屠教授,一直被國人稱為“離諾貝爾科學獎最近的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失之交臂的人”,因為2011年她曾獲得過有諾貝爾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獎”。確實,對屠呦呦來說,雖然她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但實際上,這一療法并不“新”。“1971年10月4日,那是第191號樣品。在實驗室里,我觀察到青蒿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8年前,屠呦呦接受記者采訪時依然清晰地記得40多年前的情景。
40多年來,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40年后,屠呦呦終于得到諾貝爾獎的桂冠。
“我們和中國的科學家的溝通不是很多。”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評委讓·安德森教授對本網記者說,“我從未跟屠呦呦有過接觸,據我所知其他評委們也沒有過。只是通過看她的研究成果翻譯版本,再加上自己認真的調研、了解,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逐漸對她的成就有了一個完整的了解。”
事實上,直到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公布,委員會仍然沒有和屠呦呦聯系上。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下設的評獎委員會負責評選和頒發。根據傳統,在發布會召開之前評委會應該通知有關獲獎者,并在發布會現場連線獲獎者做短暫采訪。但到新聞發布會結束時,屠呦呦仍沒有聯系上。諾貝爾醫學獎評委會新聞官安瑪莉·杜曼斯基拜托本報記者幫忙找到屠的聯系方式。“我們要親口告訴她這個好消息。向她表示祝賀”。
日前,本網記者采訪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委、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烏爾佳·布特納時,她也提到過物理學獎評委會每年都會向中國大學發出邀請信,希望聯系上物理學領域的教授,繼而由他們向評委會推薦物理學獎候選人。但多年來幾乎未得到來自中國的回復,而錯失參評機會。此次屠呦呦很幸運,走進了諾貝爾委員會的視野。
這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的堅持,也是屠呦呦自己對科研的執著,讓中國醫藥再一次走向國際舞臺。“恭喜屠呦呦。她的研究是獨特的,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為其他科研人員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戶。由于生物醫藥發明的獨特性,我們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去證明,這種藥物是無毒的,是可以用于治療的。” 安德森教授說,“中醫關于中草藥有著豐富的知識,而西方科學家可以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對中草藥進行分析提煉。屠呦呦既有中醫學知識,也了解藥理學和化學,她完美地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她的獲獎說明,東西方醫學研究攜手合作,會得到豐碩成果,它是一加一等于三,而不僅僅是二。屠呦呦是該領域的首創者,她的發明是這種結合的完美體現。”
瑞典卡羅林斯卡大學研究員顧豐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對中國中醫中藥的發展和進一步的研究起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中醫中藥是人類的重大發明,有幾千的歷史。中醫中藥的實踐和哲學史非常偉大的,但是中醫中藥的理論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和研究,尤其是在分子學領域的研究。屠呦呦的發現和研究工作為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就應該像她這樣,從分子學角度研究出中醫中藥的藥物作用,為人類造福。中醫中藥要與時俱進,環境在變化,藥物成分和產量也在變化,我們需要從分子水平研究出中醫中藥的機理和原理,從而為人類做出貢獻。
“相信屠呦呦來領獎時一定會非常欣慰。由于生物醫藥發明的獨特性,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去證明,這種藥物是無毒的,是可以用于人體治療的。這么多年的研究終于得到承認。她的科研經歷對年輕科學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認準了一個領域,就要堅持去做,堅持到底永不放棄”。安德森教授期待著可以親自把這一好消息通知到屠呦呦教授,期待著12月頒獎典禮時和她的首次相聚。(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