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TPP真的是經濟冷戰嗎? TPP談判的確是一次沒有中國參與、針對中國的區域性經濟體系安排,它的一些內容,讓我們接受的確需要時間。尤其是國有企業與勞工權益方面難度更大,前者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后者涉及中國制造業的根本競爭力。然而,盡管如此,TPP卻并不意味著封鎖中國。TPP12國中有8國與中國有不同形式的自貿區協定,它將與中國國內的自貿區相呼應,發生內外共振的效果。對外,它能讓中國游刃有余地對TPP各國發揮影響,對內,它能對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提供倒逼的壓力。
中國的經濟有落后的部分也有先進的部分,TPP的出臺對落后的部分也許是沖擊,但對先進的部分同樣意味著機遇。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具備向著這些標準提升自我的現實可能性。這幾年,我們在上海、福建、山東等地都進行了自貿區的建設,在這樣一些地區完全可以進行與TPP的制度競賽。只要中國自己堅持改革開放,就沒有人能夠封鎖中國。
其次,TPP真的是價值觀的經濟共同體嗎?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確有一些短期、不合理的成分,但其中的大多數因素都與其他后發國家并無太大區別。以發達國家的經濟標準來要求中國是不公正的,以中國不符合TPP的要求來論證中國經濟發展的非法性本身就是不正義的。今天世界上的一些國家,的確對中國經濟影響的輸出感到不太舒服,但是中國的崛起已經是對世界的貢獻。
坦率而言,TPP12個國家與其說是分享普世價值觀的共同體,不如說是各懷心思。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是對中國最為友好的資本主義國家,新加坡是威權體制,馬來西亞是族群政治,越南是社會主義,智利則有根深蒂固的拉美傳統,這些國家有多少共同的價值觀?它們之所以加入TPP,不過是希望從美國意圖遏制中國的經濟戰略中獲得好處,或者說,是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競爭中謀求最大利益。即便是TPP里對中國最為強硬的美、日,其行為和動機也主要不是因為所謂的價值觀分歧,美國人擔憂的是亞太的霸權,而日本人則不習慣在亞洲丟掉領頭羊的地位。無論中國是什么意識形態,它們都不會喜歡一個強大的中國。
略加研究就會發現,TPP協議的通過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一方面,這個協議還有漫長的各國的國內政治關要闖;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早已經不再是傳統上低價出口的模式,中國資本、企業的國際化與在對象國的本地化早在4~5年前就已經發生。今天的TPP不過是美國人在亞太秩序中與中國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相比于TPP的挑戰,更大的挑戰恐怕在于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以及對世界政局的認知。如果我們在中國快速崛起之后,依然缺乏自信心,依然停留在狂躁的冷戰思維與幼稚的自由主義當中,最終“踢屁屁”恐怕是我們自己,而不是T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