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敘利亞拉塔基亞北郊戰區,一輛政府軍裝甲車駛過山地。 |
隨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影響力擴大,域內及眾多西方國家在中東反恐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但效果不彰也凸顯了各方在反恐問題上的利益考量與爭奪。
“區域內角力的過程往往是殘酷的”
伊拉克外長賈法里12月7日在首都巴格達說,滯留在伊拉克境內的土耳其部隊應在本月9日前撤出。“我們已經證實,大概一個裝甲團的部隊以及一些坦克和火炮進入了伊拉克領土……以訓練伊拉克民間武裝為名,并沒有獲得伊拉克聯邦政府的授權,”伊拉克總理辦公室近日發表聲明稱,“這一行為是對伊拉克主權的嚴重侵犯。”根據此前土耳其媒體的報道,400名特種兵和大約100名坦克支持人員在20—25輛坦克的掩護下,經陸路進入伊拉克境內位于摩蘇爾東北的巴希加地區。
與此同時,本報記者隨敘利亞政府軍深入敘北部拉塔基亞前線,在距離敘土邊境不遠處的薩爾瑪山一處高地上,政府軍區域指揮官阿德南準將介紹,正面戰場距離土耳其不到10公里,同時面臨多支反對派從北部和東部的壓力。近一個月來,政府軍在北部戰區建立了一個長20千米、縱深15千米的防守區,阻擋了反對派從土耳其南下的線路。目前,一些反對派向土耳其方向撤退,而政府軍正從三條戰線向北部邊境推進。
采訪時,天空中傳來清晰的直升機轟鳴聲。東戰線副指揮官易卜拉欣上校告訴記者,近期政府軍在此區域取得進展,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俄羅斯戰機的協助。他表示,拉塔基亞北部戰局遲遲難以完全平息,主要是因為土敘邊境失控,包括極端勢力在內的反對派武裝可以持續得到外部的援助。據俄羅斯國防部3日稱,之前一周,有大約2000名武裝分子攜帶了120噸武器和250部車輛進入敘利亞,這已經“常態化”。此前,美國與俄羅斯曾分別敦促土耳其關閉同敘利亞的邊境,但遭后者拒絕。
“區域內國家爭先‘出牌’,試圖讓混亂的中東局勢朝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然而,角力的過程往往是殘酷的。主動揮舞拳頭,其真正用意令人浮想聯翩。”開羅大學政治系教授哈桑·納菲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愿削弱對方助長第三方勢力”
12月2日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安東諾夫在記者會上稱,已掌握從“伊斯蘭國”控制區向土耳其運送石油的3條路線,并同時展示了“伊斯蘭國”運送石油車隊在敘利亞與土耳其邊境的照片。安東諾夫表示,國際社會如想打敗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必須先摧毀其非法的石油貿易設施。俄軍方表示,俄戰機在兩個月內空襲了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控制下的32個工廠和11處石油加工廠,使恐怖分子每天非法販賣石油的收入從300萬美元下降到150萬美元。
在實施空襲的同時,俄上月底以來也加大了對土耳其的制裁力度。分析人士認為,俄用“菜籃子”和旅游等措施制裁,是找準了土耳其的“軟肋”,土將遭受巨大損失。
過去300多年來,土耳其與俄羅斯為控制高加索和巴爾干地區,先后發生了12次戰爭。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認為,今天承擔著封堵俄進入中東、地中海地區重任的土耳其,一直懷揣著充當中東“老大”的夢想。敘利亞危機出現以后,土積極為反對派提供武器和經費。俄地緣政治問題學院院長依瓦紹夫表示,土攻擊俄戰機的行為是美國中情局參與制定的一場政治預謀,其真正動機是讓中東地區出現戰亂。只要不侵犯土領土,其他北約國家都不予干涉。土耳其已經成了“孤家寡人”。
俄國立人文大學國外區域學和對外政策教研室副教授馬爾科多諾夫認為,俄土負面情緒雖已接近極點,但雙方不可能發生“第十三次戰爭”,俄土任何一方都不愿削弱對方助長第三方勢力。
“政治考量多于軍事行動的決心”
中東域內國家積極出牌,凸顯在地區問題上的存在感。美俄等國也積極介入中東局勢,使得原本撲朔迷離的地區局勢,更顯微妙。
2日,英國議會表決通過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空襲的動議。隨后幾個小時內,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機便從位于塞浦路斯的空軍基地起飛,對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展開第一輪空襲。4日,德國聯邦議院以絕對多數通過了參與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議案。德國將派遣1200名士兵參與任務。4日,法國總統奧朗德登上正在敘利亞附近地中海海域執行打擊“伊斯蘭國”任務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為參戰士兵鼓舞士氣,并宣布在未來幾天,“戴高樂”號將抵達海灣地區。本月初,美國國防部長卡特曾表示,美國正在伊拉克組建一支特別部隊,以協助伊拉克和庫爾德武裝人員對“伊斯蘭國”展開突襲、搜集情報、解救人質等。
分析人士認為,美俄等國介入中東局勢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效果,目前,對“伊斯蘭國”的空襲力量已經足以實現空襲計劃,關鍵是地面配合攻勢缺乏,無法對極端組織實現最為有效的一擊。“在這方面,各方都未有具體打算。應該說,政治考量多于軍事行動的決心。”
對于在政治上解決敘利亞問題,土耳其、沙特、伊朗等中東大國,以及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等各方力量始終無法彌合其根本分歧,簡單的“修修補補”無法真正推動中東亂局的和解。
(本報開羅、莫斯科、大馬士革12月8日電 記者王云松、韓曉明、陳效衛、林雪丹、宦翔)
>> 點評 <<
當前,敘利亞已經成為全球各種勢力激烈博弈的交匯點和主戰場。最上層是美俄等域外大國,中層是伊朗、沙特、土耳其等地區國家,最下面才是巴沙爾政府與各種反政府武裝。這些力量各懷心思,各有所圖,使敘利亞危機持續至今仍不見平息跡象。
近幾個月來,俄羅斯與土耳其在敘利亞危機中的博弈日趨醒目。俄羅斯9月底出兵敘利亞,主要考慮有兩個。一是挽救岌岌可危的巴沙爾政府,確保俄羅斯不至于失去敘利亞這一中東重要地緣政治前哨。二是遏制“伊斯蘭國”持續擴張態勢。俄羅斯境內有2000萬穆斯林,一旦與該組織形成共振,將極大威脅俄羅斯安全,因此俄不得不“先發制人”。不過,俄羅斯軍事介入敘利亞也存在不小風險,如經濟負擔加重、戰事長期化、遭受恐怖襲擊等。
敘利亞危機剛爆發時,土耳其以為巴沙爾政府會像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權和利比亞的卡扎菲政權一樣,一觸即潰,一推就倒。不料4年多過去,巴沙爾政府依然屹立不倒。土耳其反而因敘利亞危機深受其害。一是大量難民涌入,二是恐怖威脅增大。即便如此,土耳其對打擊“伊斯蘭國”并不熱心,依然想借這股極端勢力消耗敘利亞政府軍。土耳其與俄羅斯關系交惡,反過來又為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蒙上陰影。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田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