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陪同莫迪參觀大慈恩寺
“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富有成效的討論,特別感謝他。”印度總理莫迪今早6點25分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發出了一條微博,其中一張配圖是自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站在西安大雁塔下認真交談的情景。
5月14日至16日,莫迪對華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這是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印之后,兩國領導人的又一次重要互動。中國最高領導人在首都北京以外的城市專程會見外國元首,盡管這樣的安排在中國外交史上并非首次,但仍屬罕見。
“今天,我們如約在我的家鄉相會,感到格外高興。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的家鄉接待外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見開場白時就提及這次“打破慣例”的活動。“希望你在這里度過愉快時光。”習近平對莫迪說。
莫迪此行首站定在西安,有著特殊的意義。
時間回溯到去年9月,習近平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首站去了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到訪當天正是莫迪64歲生日,他親自安排并陪同習近平訪問自己的家鄉。彼時,兩國領導人在古吉拉特邦手搖紡車的畫面在中國廣為流傳,莫迪還在故鄉宴請習近平。一時間,“‘故鄉慶生’開啟中印外交新模式”成為佳話。
那次訪問中,中印兩國領導人就深化中印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達成重要共識,一致同意構建更加緊密的發展伙伴關系,為未來5到10年中印戰略合作作出規劃。期間,習近平向莫迪發出邀請:下次訪問中國時到他的家鄉西安去看看。
與古吉拉特邦一樣,西安也是中印友好源遠流長的例證。習近平回憶道,去年你專程陪同我訪問你的家鄉古吉拉特邦,介紹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古吉拉特邦研習佛經的情況。玄奘法師回國后,就在這座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大慈恩寺是中印悠久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今天,我們共同參觀大慈恩寺,回顧中印兩大文明交流互鑒、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就是要推動兩國友好交流,為中印關系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陜西是習近平的家鄉,這與此前習近平前往莫迪的故鄉有所呼應,莫迪“履約”而來,這種精心安排,體現了雙方對訪問的重視,顯示了中印領導人的個人友誼,也可以向外界展示兩國拋開分歧的決心。此外,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將這里作為首站有特別的意義。
莫迪的“西安之行”,在最短時間內觀看了西安最具特色的名片:近距離觀看兵馬俑、登西安古城墻;參觀佛教文化之地大雁塔、大興善寺等。同時,他還帶來了印度的國樹——菩提樹。習近平指出,1954年尼赫魯總理訪華時向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贈送了菩提樹,60多年過去了,這棵樹已枝繁葉茂,成為中印兩國人民友好的一個生動象征。
這不是習主席任內的首次“家鄉外交”。2013年9月,習主席首訪烏茲別克斯坦,卡里莫夫總統盛情邀請他到自己的故鄉撒馬爾罕看一看。他說,您是一位具有深厚歷史感的大國領袖,熟悉中亞歷史。習主席欣然接受,他表示,撒馬爾罕具有悠久文化和歷史,我的家鄉陜西也是這樣一個地方。中烏聞名互鑒對話可以為兩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夯實文化基礎。
作為外交領域的“新名詞”,“家鄉外交”逐步成為一種新的外交形式。
外交部禮賓司前代司長魯培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家鄉外交”確實是新名詞。從實質上講,與“庭院外交”、“莊園外交”相似,都是首腦外交的一個重要的平臺。中美兩國元首曾在2013年安納伯格莊園會晤,都取得很好的成果。“瀛臺夜話”也是這種形式,可以讓對方在輕松的氣氛和場景中,更好地相互了解。
與談判桌上的外交相比,“家鄉外交”顯得更親切、更親密無間、更友好。非常有利于氣氛的營造,更能增進互信。這種非正式的接觸,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外交成果。
有分析人士指出,西安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印兩國領導人在此會面亦反映出對于推進兩國務實合作的積極意愿。這或許也成為此次“打破慣例”的現實動因。
正如會見時習近平指出,當前,中印都面臨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機遇。兩國政府和人民都朝著這個目標奮斗。中國夢和印度夢是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偉大夢想,相互契合,相互促進。
此番是莫迪就任總理之后,第一次對中國展開訪問,綜合輿論分析,莫迪就任后在經濟合作方面對華拓展和加深對華合作意向非常明顯。就像去年習近平和莫迪的雙邊會晤中,莫迪提出要推動中印關系實現從“英寸”到“英里”的飛躍。
西安習莫會已成為“家鄉外交”的一個新樣本,并對中印兩國關系實現進一步發展作出特殊貢獻。會見中,兩國領導人都對前景表示樂觀,正如習近平對莫迪說,相信你這次訪問將會推動中印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取得新進展。莫迪也表示,愿同中方共同努力,將兩國關系提高到新的歷史水平。
(本文綜合新華社、中新社、新京報、華商報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