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楊紹功、閆祥嶺)十年磨一劍,著眼由大到強,中國決心依靠創新托舉中國制造。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提出圍繞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完善八方面戰略支撐與保障,通過“三步走”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宏偉的藍圖和詳細的規劃,讓中國制造這艘大船駛上改革創新的風口。 工業是經濟的根基,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源泉,工業的發展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歷次工業革命的經驗告訴我們,哪個國家在科技創新、制造業革命中占得先機,哪個國家就能以穩健的發展躋身世界強國之列。150多年前,中國曾經是世界制造業大國,但大而不強的制造業迅速在殖民侵略中沒落,F在,當中國以全球第二的經濟體量再次成為世界制造大國,大而不強仍然是中國制造急需突破的瓶頸。而《中國制造2025》正是破題藍圖。 一個國家的制造業由大到強,創新是必由之路。今天大量的“中國制造”仍是“便宜貨”的代名詞,讓人不禁想起歷史上的“德國制造”--100多年前也曾位居低端。知恥后勇,正是將目標專注于產品品質,以技術標準、管理制度、人才培養等創新夯實制造業的根基,“德國制造”才成功轉型升級,并引領著全球制造業邁向“工業4.0”。今天的中國制造,同樣需要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創新,讓中國制造從全球價值鏈低端走向中高端。 在“中國制造2025”中,創新是勾勒藍圖的一條主線。制度創新不強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指導思想里,創新驅動被擺在首位;在九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中,第一項就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在五大工程里,第一個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這表明,創新是提升中國制造的基礎,沒有創新帶來的活力和動力,中國制造只能原地踏步。 必須看到,在經濟新常態下,作為創新驅動的主戰場,中國制造由大到強對經濟的穩定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從載人航天、高速鐵路、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領域的突破,到智能機器人等大量創新性技術的應用,制造業的一系列創新正為經濟帶來更多新增長點。 厚國之力須興工商。工業強國夢凝聚了幾個世紀中國人的汗水,今天仍然是我們為之奮斗的夢想。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制度和技術創新將形成一股浪潮,推動中國制造的大船揚帆出海,讓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勇立潮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