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要求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意見提出,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同時,美育實踐活動確定要納入教學計劃,實施課程化管理。
>>政策發布
3年后各級學校將開足美育課
《意見》指出,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師資隊伍仍然缺額較大等問題。
根據總體目標,2015年起我國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資源配置逐步優化,各級各類學校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銜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促進、學校美育和社會家庭美育相互聯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美育體系。
針對不同階段教育特點,《意見》提出了不同的美育教學要求。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美育課程要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幫助學生形成一兩項藝術特長和愛好。普通高中美育課程要滿足學生不同藝術愛好和特長發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等。
舞蹈戲劇有望納入高中課程
學校美育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意見》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職業院校積極探索開好體現職業教育專業和學生特點的拓展課程。普通高校要在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任意性選修課程。
《意見》指出,美育實踐活動要納入教學計劃,實施課程化管理。建立學生課外活動記錄制度,將學生學習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文藝演出、參觀美術展覽等作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內容。任何學校和教師不得組織學生參加以營利為目的的藝術競賽活動,嚴禁任何部門和中小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商業性藝術活動或商業性慶典活動。
鼓勵城市美育教師農村任教
師資隊伍建設是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意見》指出,各地要制定時間表、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中小學校美育教師緊缺問題,建立農村中小學校美育教師補充機制,重點補充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鄉(鎮)中小學校的美育教師。實行美育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采取對口聯系、下鄉巡教、掛牌授課等形式,鼓勵城市美育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
此外,支持和輔導教師用好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將優質美育資源輸送到偏遠農村學校。
鼓勵和引導高校藝術專業教師、藝術院團專家和社會藝術教育專業人士到中小學校擔任兼職藝術教師。聘請藝術家和民間藝人進校園,因地制宜成立相關工作室。
建立美育質量監測和督導制度。中小學校美育課程開課率已列入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評價指標體系之中,并作為對學校評價、考核的重要指標。要在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每三年組織一次學校美育質量監測。
>>北京落點
加大舞蹈老師的教學培訓
北京市教委體衛藝處處長王軍表示,北京市近幾年一直在初中高中推廣開設舞蹈、戲劇等課程,僅素質教育實驗校的規模就達到了100所。
王軍表示,近幾年北京市引進了一批專業舞蹈老師進入課堂,取得較好的效果。他表示,目前師范學院學習舞蹈表演的學生較多,但學習舞蹈教育的學生還是少數。因此,北京市會加強舞蹈老師的教學培訓。同時,還將委托藝術院校繼續研發舞蹈課程。
王軍坦言,推進美育課程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師資和場地兩個方面。目前,舞蹈師資仍然缺乏。此外,在場地方面,很多學校不具備舞蹈專業教室。盡管高中階段主要是以藝術欣賞為主,但也需要實踐練習,場地不足一定程度也制約了學校開設相關課程。
>>學校案例
舞蹈成高三年級必修課
北師大二附中從2011年開始在全體高中生中開設舞蹈課,至今已有4年歷史。
該校藝術組舞蹈老師王小蓮介紹,目前學校在高中三個年級均開設舞蹈課。其中高一和高三全員必修,高二是選修課。每個年級學習目標都不相同。
在高一年級時,以普及性的舞蹈教育為主。男女生一起上課,學習身體的律動等,鍛煉肢體協調能力。
在高二時,舞蹈課以技能型為主,可選修學習交誼舞、芭蕾等。高三年級的舞蹈課主要以減壓為主。
王小蓮說,在上課之初,男生女生們還會有些尷尬。但是,很快這種尷尬就被打破,在藝術小組合作時,男女生進行了很好的配合,有時候一些男生的創作力甚至超越了女生。舞蹈課成為學生們釋放壓力、表現自我的地方。
京華時報記者郭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