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辰龍說,從劇本修改到現在,精心準備了近一年時間,差不多修改了將近十稿。
小到一招一式、唱腔小調的反復修正,大到劇本編排、大段唱詞的調整,所有演職人員一遍遍不厭其煩地精心打磨,直到演出當天。
戲曲行當講究“十年磨一劍”,因此《天仙配》這樣的劇目經歷歲月沉淀,才會光彩熠熠。
如今,黃梅戲精品迭出,僅今年上半年,安徽就有三出大戲進京展演,盛況空前,被業界稱為“安徽文化現象”。現象的背后是安徽對精品戰略鍥而不舍的堅持:劇本市場化競標;人才全國性篩選,從演員、導演、編劇到舞美、設計,不再限于安徽一隅,而是放眼全國招賢納士。每年重點征集的劇目,從創作開始,就有300萬元的政府資金扶持。
在大戲團、大曲目唱響舞臺的同時,一度沉寂的民間劇團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安慶市宜秀區愛梅黃梅戲劇團,74歲的丁中秋正一絲不茍地指導著青年演員的唱功。
丁中秋出自著名的安慶黃梅戲一團,像他這樣的“老師傅”在安慶各地頻頻重出江湖,成了民間劇團的新“標配”,原因很簡單,民間劇團從以前的找米下鍋到應接不暇。演員們對藝術有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安慶市200多個民間劇團活躍在全國各地。
接了地氣,有了百姓舞臺,黃梅戲自然能浴火重生,安徽再芬黃梅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第一家轉企改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三步并作一步走”的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每年都要走出國門為老外唱起中國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