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祠社區2005年因土地征收而由原村民委員會組建形成,包括2個還建小區。該社區毗鄰皖河大道、元山路、文苑路、朝陽路等多條城市主次干道。今年5月,為優化為民服務條件,居委會斥資40余萬元裝修改造現有辦公用房,打造一站式為民服務大廳,包含黨建、社保、民政等多個辦事窗口,從根本上改變了原先社區工作人員各自辦公、信息不對稱等原因,造成辦事群眾來回奔波、影響辦事效率的情況。此外,社區還專門設立財務、居務監督委員會、民兵之家、少年之家、未成年人活動室、心理咨詢室、婦女維權站、婦女創業就業服務站、道德講堂等多個功能室,比較全面地完善了社區綜合功能,為居民提供文化、娛樂、健康、法律等全方位服務條件,較好地豐富了群眾業余生活內容,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拉近了居委會與居民的距離,從多個方面增強了社區影響力。
社區在改善硬件條件的同時,注重完善規范各項工作制度,保證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循規而為、健康發展,取得良好成效。特別是把黨建引領社區建設放在首位,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涉及重大事項,堅持黨支部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居民代表大會決議,決議內容和實施結果向居民公開,構建社區“陽光居務”。今年社區運用這一工作方法,集思廣義完成了生態停車場圍墻、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葉祠東苑二期“白加黑”、葉祠東苑主題社區、葉氏宗祠修繕及葉篤正陳列館修建等多個工程,通過科學規范管理,社區居務公開受到居民充分肯定。在A-16地塊拆遷工作中,召集居民組長、居民代表、退休黨員干部、黨員積極分子統一思想,黨員干部每天入戶宣傳政策,與群眾零距離溝通,設身處地為群眾打算、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現場辦公,盡可能方便群眾。通過挨家入戶宣傳、幫扶,黨員拆遷戶率先簽訂協議,以“一個黨員帶動十家住戶,十個黨員帶動一條街”的示范作用,終于化解了轄區居民的顧慮。“釘子戶”在目睹了陽光拆遷的過程后,自愿在拆遷補償協議上簽字,整個片區順利完成100%拆遷簽字,居民的“新居夢”也得以順利實現。
文明創建工作開展以來,社區以更新觀念、轉變作風、提升素質、文明服務為重點,全面加強自身建設。9月以來,以葉祠東苑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范點,從居住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入手,投入30萬元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示范小區,實現由臟亂差的還建小區到花園式小區的華麗轉身。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社區以 “我們的節日”為活動載體,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評選出“社區好人”10名(其中宜秀區首屆道德模范1人、宜秀“好人”1人、大橋街道“五美家庭”1戶),切實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平。社區還組織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和幫扶慰問,志愿者積極參與各類義務勞動、義務植樹60多次,組織黨員干部上門走訪開展義務咨詢20多次;組織巾幗志愿者到敬老院開展“學雷鋒、獻愛心”活動3次,不定期走訪慰問20多名老黨員、困難黨員,關注溫暖弱勢群體,營造和諧安寧社區環境。
(宜秀區大橋辦事處葉祠社區居民繆甫德口述,李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