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脫貧攻堅戰年中綜述之二: 立足發展 產業扶貧拔窮根
日期:2016-09-19 09:27:41 來源: 點擊:
脫貧攻堅,最有力的武器是產業,最根本的途徑是發展。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
習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脫貧攻堅工作時指出,好日子是通過辛勤勞動得到的,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在脫貧攻堅的宏大戰役中,宜秀區近年來緊緊握住發展這把金鑰匙,全力推進產業扶貧、開發式扶貧,變“輸血”為“造血”,不斷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開啟了一條穩固長效的脫貧之路,描繪出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宜秀樣本。
產業如何選擇?
“認識你自己”,這是貫穿古今的哲學命題。當貧困村鎮選擇脫貧產業時,這一問題依舊首當其沖。
宜秀區山水人文資源豐富,發展生態旅游條件得天獨厚,但過去許多群眾守著寶貴資源過窮日子,成為專家學者眼中“富饒的貧困”。
近年來,宜秀區楊橋鎮呼應“宜游宜秀”發展戰略,圍繞“生態立鎮、特色興鎮”目標定位,突出發展休閑旅游、生態旅游,以人促游、以游促農,農游合一的全新理念,使貧困勞動力通過經營農家樂、發展種養業等實現了就業增收,走上了致富道路。
該鎮素有“魚米之鄉”和“城市后花園”之美譽,物產資源豐富,擁有“太湖糯”水稻、“大紅袍”柑桔、珍珠等名優特農副產品,形成了木材加工、建材、石灰石、優質水果生產、旅游、養殖等產業集群。實施規劃中的楊橋白鹿山工業園已顯現雛形,亞洲最大的阿爾博安慶白水泥、吉港白鰭豚水泥落戶園區,產業優勢明顯。
五橫鄉白林村是有名的貧困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人均收入低。現今,依托“鄧石如、鄧稼先”故里的歷史人文資源和便利的交通區位優勢,白林村著力打好國家3A級旅游景區這張名片,重點謀劃建設兩鄧文化產業園,同時結合“三線三邊”環境整治,讓景區面貌煥然一新,吸引了眾多市內外游客慕名前來。
白林村獅山林場所產的無公害有機綠茶“龍山云霧”曾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年產量達600斤,年產值近40萬元。該村計劃開發新茶園200畝,把“龍山云霧”做成名茶之秀,將白林茶場打造為名茶基地,千畝茶園,讓特色農業發展與產業扶貧攜手同行。
像楊橋鎮和五橫鄉一樣,宜秀區多地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立足資源稟賦,成功打造出地域特色突出的脫貧產業。
該區推進產業扶持脫貧,始終堅持市場導向,順應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律。按照新近出臺的《2016年安徽省精準扶貧幫扶實施方案計劃和措施》,特色農產品產業、鄉村旅游產業等契合宜秀特點,將成為今后的重要脫貧產業。
產業如何扶持?

30多年的“三農”實踐探索反復證明,鄉村產業發展,沒有龍頭就難以形成產業鏈,難以實現轉型升級。
在產業扶貧中,宜秀區堅持以規模經營為引領,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快速發展,有了龍頭帶動,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增強,脫貧發展后勁更足。
該區先后組織四十余家新型農業主體和百余名農技人員精準幫扶各貧困村(社區)和貧困戶,引導更多貧困戶充分利用宜秀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31家幫扶企業與8個貧困村就發展特色種養和農產品加工業達成了雙向選擇意向。龍潭生態農業公司在羅嶺社區和鹿山村的瓜蔞種植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楊橋鎮螺山村與義宏水稻種植合作社合作,發展稻田養蝦規模達300余畝,預計畝增收1000元以上;五橫鄉白林村光伏電站項目已進入招標階段。
脫貧產業順利發展,金融、科技等要素不可或缺,該區積極打造融資、服務等各類產業扶持脫貧平臺,會同安慶農商行聯合開展扶貧小額貸款評級授信工作,目前,已評級2031戶,評級占比93.56%,授信戶約406戶,授信占比約20.00%,授信額度約1510萬,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機制正不斷完善。
今年起實施的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專項行動,將在全區8個貧困村修建鄉村道路19.151公里,貧困村老村道加寬6.933公里,區級配套資金達222.16萬元,進一步提升產業扶持脫貧的硬件支撐,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產業如何富民?

“產業化扶貧不是簡單的產業化,扶貧才是它的本質屬性。”宜秀區扶貧辦主任朱訓林說。
宜秀區強調發揮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建立貧困戶與產業發展主體間的牢固利益聯結機制,避免產業扶持脫貧過程中龍頭企業、大戶受益,而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口被邊緣化。
對有勞動力、有能力、有土地,但缺資金、缺技術的貧困戶,宜秀區采取直接幫扶模式,給予一定額度資金幫扶或實施貸款貼息。此外,對自身無勞動能力或脫貧能力差的貧困戶,該區采用托管幫扶、合作幫扶等模式,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致富增收。目前,這條穩固長效的產業扶持脫貧之路正在宜秀大地不斷拓展延伸。
羅嶺鎮花元村是宜秀區8個貧困村之一,該村村級主導產業不突出,現有貧困戶81戶196人。在“百企幫百村”活動中,宜秀區引進安慶市皖宜季牛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結對幫扶,項目計劃投資1080萬元,將白水宕圩改建成標準化連片精養池塘,改變傳統粗放型養殖模式,打造成以休閑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該項目實施后,每年可年增加村集體純收入30萬元,解決貧困戶25人就業,年收入不低于3萬元,帶動25戶66人脫貧。此外,通過項目帶動,本地區水產養殖畝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項目可望2018年上半年建成。
楊橋鎮鮑沖湖村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社,將農民手里的閑置土地、荒地流轉到合作社,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發包給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進行承包,成功流轉閑置土地130畝種植瓜蔞,并促進當地閑置在家婦女、普通傷殘人員、精準扶貧戶、閑置勞動力等近400余人實現再就業,有效地增強了該村經濟發展“造血”功能,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收入水平。
該村水庫組困難戶張起華告訴記者:“我在這里住了大半輩子了,幾十年來都是靠種田為生,家里條件一直不是很好,現在村里將我們的土地流轉了,我們不僅可以拿到租金,而且還能在這里干活,每天能拿到60元錢,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如今,宜秀區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已與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相結合,開啟了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幕,讓農民分享到了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推動貧困地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行走宜秀大地,曾經的窮鄉僻壤披上新裝,貧困的家庭傳出歡聲笑語。時光的腳步匆匆不息,宜秀產業扶貧仍將持續發力,書寫一份莊嚴的歷史答卷。 (嵇奕華)
上一篇:婁雪松主持召開全區災后重建工作推進會
下一篇:婁雪松主持召開區長辦公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