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橫鄉“美麗鄉村V2.0”走向和諧之美
日期:2016-01-25 08:28:23 來源: 點擊:
美麗鄉村,既要村莊美,更要村民富、鄉風好。近年來,五橫鄉堅持“打造中國最美鄉村”的目標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增長潛力,高標準打造“美麗鄉村V2.0”,村莊面貌顯著改觀,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美在生態宜居。迤邐的田園風光與潔凈的村莊環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點。去年以來,該鄉堅持“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的理念,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覆蓋進度,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動“三線三邊”環境整治縱向延伸,清淤與護砌當家塘62口,拆除旱廁104個,配置垃圾桶227個。同時,把解決村級公共服務這一“里子”放在突出位置,鞏固農村環衛體制市場化成果,建立健全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有效解決居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難題。并建成村級便民服務中心5個,實現鄉村便民服務全覆蓋。與此同時,完成通組與通戶道路28公里,完成18個村民組戶戶通道路工程,曰公社區在全區率先完成村組道路全覆蓋,一舉改變了該鄉道路晴天一腳灰、雨天一身泥的境況。
美在興業富民。該鄉以“宜秀宜游”發展為契機,圍繞茶葉、楊梅、桂花等特色產業,盤活鄉村的青山、綠水、田園等自然資源,積極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大力發展一村一品,變“輸血”為“造血”,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楊亭村、曰公社區、白林村的有機茶葉穩產增收,春茶產量突破萬斤,實現產值近500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50萬元。更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世世代代種田為生的農民,也開始試著“經營”村莊,他們利用自家庭院、菜園、花圃、農田等農業景觀和當地的鄉土文化、民俗風情等資源,積極融入鄉村旅游,吃農家飯、品農家菜、干農家活、享農家樂、賞農家景、覓農家情、購農家品,農村一三產業攜手并進,農民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
美在丹青溢彩。該鄉素有文化之鄉、書畫之鄉的美譽,歷史文化資源豐富,這里不僅有名揚四海的鄧石如、鄧以蟄等文化先驅,更有許許多多為文化事業前仆后繼的淳樸鄉民。近年來,該鄉組織當地農民書畫家先后繪制了800余平方米的文化墻,內容多種多樣,包括宣傳黨的政策、農業科技、尊孝禮道、計劃生育、安全防范、法律法規等,目前基本實現“有墻就有畫”。特別是“墨緣五橫”——第一屆中國(安慶)鄧石如書畫節的成功舉辦,以及吳國亭美術館和中國國畫家藝術研究院、徐悲鴻藝術研究院寫生基地的成功落戶塑造了該鄉文化的新亮點、藝術的新名片,也為群眾文化生活和區域文化交流打造了一個的重要平臺。
美在鄉風文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貫穿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條紅線。2015年以來,該鄉善于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落實“文明示范戶”評選制度,深入開展“美麗庭院、美好家庭”創建、“好家風,幸福一家人”講故事比賽、“好媳婦、好婆婆”評選等系列活動共計74場次,進一步激發了農民群眾的道德熱情,培育和傳播鄉賢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同時,該鄉積極適應“微時代”的要求,運用“互聯網+”,通過“微五橫”微信公眾平臺,評身邊好人,講好人好事,揭壞人壞事,具體生動地宣傳核心價值觀。
從“三線三邊”到“四治兩提升”,從環境整治到村莊美化,從美在生態到美在文明風尚……近年來,隨著一系列打造美麗鄉村組合拳的深入實施,五橫鄉農民的文明素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農村面貌正從“景美”走向“人美”,從“自然之美”走向“和諧之美”。(曹昭律) |
上一篇:宜秀區景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下一篇:區紀委召開“三嚴三實”專題民主生活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