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摸底是對金融風險的徹底調查,結合此前針對理財產品、通道業務、委外業務的監管舉措,有些監管舉措可能不會一次性快速實施,所以監管風暴對市場的警告階段可能已經過去,金融監管溫和推進階段可能將來臨。
針對央行此次“放水”,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6月份共有4313億元的MLF到期,現在放量有對沖到期的意味;二是現在銀行體系超儲仍處于低位,超額放量是給銀行體系補水,補充跨季資金,穩定年中資金面。
李奇霖表示,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金融去杠桿帶來的“負債荒”,實體融資成本確實提高了,對實體有一定的傷害,之所以提出監管協調也有降低這種傷害的考慮。“現在央行放水的思路也是監管協調適度的體現。臨近年中,由于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和監管壓力,資金面一直有緊張預期,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下,央行需要適時補充流動性,維穩資金面,但同時又要避免過松給市場寬松預期,所以現在放水采取的是一種‘細水長流’的策略。但這種策略可能也意味著補水的力度相對偏弱,6月份資金面可能還是偏緊。”
針對近日一行三會頻頻釋放“溫和去杠桿”的政策信號。李奇霖認為,“金融去杠桿首要是穩,其次才是去,這一點其實在央行很早之前就已經有過表述,4月中上旬‘監管風暴’突然來臨時,在恐慌預期下,市場曾經發生了劇烈調整,隨后幾大金融監管機構才聯合發聲,提出注重監管協調。從這開始,金融監管變得更為穩健,對度的把握更加準確。”
黃志龍認為,金融去杠桿本應以溫和的方式逐步推進,而不是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去杠桿,這樣不但不能達到去杠桿和防控金融風險目的,反而可能會引發金融風險。
“近兩個月來,監管風暴讓金融市場風聲鶴唳,強力去杠桿可能面臨矯枉過正之嫌,加上一季度貨幣政策緊平衡使得資金市場利率不斷攀升,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壓力劇增。特別是一行三會各種監管舉措的疊加,使得金融體系一時難以適應。因此,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資金市場偏緊的階段可能告一段落,而金融監管也將以更為溫和的方式推進,但去杠桿的方向不會改變。”黃志龍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