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有人據此開始猜測,IPO或將進一步放寬。但從證監會的表態來看,重視發展直接融資并不意味著要放寬IPO條件。
證監會對IPO嚴格審核是一貫的。2016年6月份,證監會開展了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當時,證監會用了3個覆蓋來總結執法行動,即全面覆蓋IPO各個環節,全面覆蓋發行人、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中介機構等各類主體,全面覆蓋不披露、不及時披露、虛假披露等各種違法行為。今年2月份,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表示,對上市公司IPO的監管標準是嚴格的,目的就是確保上市公司的質量,從源頭上防止“病從口入”。
目前,A股市場新股發行實行核準制,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A股市場散戶數量多,機構投資者缺位,缺乏集體維權意識與法律工具。與此同時,我國信用體系、道德約束和違法成本等軟環境還遠遠沒有發育到可自動約束企業造假上市等行為的程度。
因此,核準環節對于過濾虛假信息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監管層增強對IPO的核查力度,一方面打擊了依靠造假獲得上市資格的企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了投資者利益;一方面減少IPO對股票市場的沖擊,緩解資金面的緊張,有利于A股市場長遠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重視發展直接融資并不意味著要放寬IPO條件,是因為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以銀行貸款為代表的間接融資占比過高。這一方面將風險集中到了銀行體系,容易發生系統性風險;另一方面也伴生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因此,應當把發展以股權融資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方式看成是我國金融體系發展的戰略性選擇。同時,資本市場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再好的戰略也發揮不了作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源頭活水,只有吸納那些誠信經營、敢于創新的企業,將投機取巧、不務正業的企業擋在門外,資本市場才能長久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注冊制沒有推出之前,監管層對IPO的審核只會更加嚴格,而不是逐步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