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表示,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做到“三個確保”。
具體而言,即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確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深化,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高技術制造業利潤上升較快
楊偉民解釋,上半年經濟穩中向好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首先是經濟運行比較平穩,上半年經濟運行的主要指標都在合理區間,甚至好于預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6.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個百分點。這也是2015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值。
其次,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提高,財政收入增長了9.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
對此,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解釋,從二季度開始,工業利潤增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上游行業在新增利潤中的占比在逐步下降,而中下游的行業和高技術產業的利潤占比在不斷提升。
具體到今年6月份,整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新增利潤當中,裝備制造業的份額已經達到了40.7%,比5月份提高了11.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利潤占比達到了19.3%,比5月份提高了0.6個百分點。采礦業是典型的上游行業,利潤占比比5月份下降了13.4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下降。
楊偉民指出,經濟穩中向好的第三個理由是,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鄉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多增18萬人。物價水平總體保持穩定,CPI同比上漲1.4%,與一季度持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以后實際增長7.3%,繼續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
經濟結構調整深化
楊偉民還表示,上半年結構調整深化。
首先,從需求結構看,消費、投資、出口實現了比較均衡的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4%,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貢獻率為63.4%。
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6%,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長7.2%,比上年同期加快4.4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19.6%,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25.7%。
其次,從產業結構看,服務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工業結構有所優化,特別是過剩產能繼續得到化解,創新驅動的效應開始顯現。適應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行業增長都比較快,高技術產業增長13.1%,裝備制造業增長11.5%,快于工業、GDP的增長。
第三,從區域結構看,區域協同聯動效應開始顯現,“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深入實施,成效明顯。
從東中西來看,東部地區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中西部地區發展的空間在拓展,東北地區也出現了筑底回升的跡象。
針對備受關注的東北經濟走勢,發改委綜合司司長叢亮解釋,近年來東北經濟增長壓力確實比較大,但是今年以來,企穩的跡象是增多的。上半年東北地區的工業增長1%(去年全年下降3.1%),投資降幅在明顯收窄。
高杠桿是經濟風險的源頭
楊偉民坦陳,雖然上半年經濟穩中向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長期存在的。
比如實體經濟的循環不暢問題仍然比較嚴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還比較艱巨,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建立,企業成本上升壓力也在加大。此外,區域、產業、企業走勢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劇。
楊偉民強調,在防范金融風險方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底線。所謂系統性風險,就是會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大局的風險,當然系統性風險是由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小的風險所引致的,并不是一個領域的系統性風險。
比如說次貸危機,看起來不是一個系統性的風險,但是由于次貸危機引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又引發全球的金融危機,最后導致的結果是一種系統性的風險。
楊偉民提出,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是從各個領域一些小的風險點去預防,比如同業的問題、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國有企業個別的債務違約問題、杠桿率比較高的問題。
楊偉民表示,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做好去杠桿工作,因為這是風險的源頭。
楊偉民解釋,去杠桿的方向是一個長期過程,各行業、各領域的杠桿率不一樣,要有重點。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是要把國有企業去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如果國有企業去杠桿了,企業部門的杠桿肯定要下降,整個國民經濟的杠桿率也會下降,這就是從源頭上進行防治。不能為了保增長,任憑杠桿率繼續回升。”楊偉民分析。
在楊偉民看來,上半年經濟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同時前幾年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這表明,長這兩者并不是魚與熊掌的關系,兩者是可以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