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確定在京津冀、上海、廣東(珠三角)、安徽(合蕪蚌)、四川(成德綿)、湖北武漢、陜西西安、遼寧沈陽等8個區域開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
在2017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明確提出: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改革實驗過去2年整,經國務院批準,將有關改革舉措在全國或8個改革試驗區域內推廣。
推廣13項改革措施
國家發改委方面曾介紹,按照創新成果多、體制基礎好、轉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和區域統籌布局的原則,兼顧中部、東部、西部和東北,確定了8個改革試驗區。
最新發布的4個方面經驗,一共13項。在科技金融創新方面3項,包括“以關聯企業從產業鏈核心龍頭企業獲得的應收賬款為質押的融資服務”、“面向中小企業的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貸款、保險、財政風險補償捆綁的專利權質押融資服務”。
在創新創業政策環境方面有5項,包括“專利快速審查、確權、維權一站式服務”、“強化創新導向的國有企業考核與激勵”、“事業單位可采取年薪制、協議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引進緊缺或高層次人才”、“事業單位編制省內統籌使用”、“國稅地稅聯合辦稅”。
在外籍人才引進方面有2項,包括“鼓勵引導優秀外國留學生在華就業創業,符合條件的外國留學生可直接申請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積極引進外籍高層次人才,簡化來華工作手續辦理流程,新增工作居留向永久居留轉換的申請渠道”。
在軍民融合創新方面有3項:“軍民大型國防科研儀器設備整合共享”、“以股權為紐帶的軍民兩用技術聯盟創新合作”、“民口企業配套核心軍品的認定和準入標準”。
各地貢獻了哪些經驗
為什么選擇這8個試驗區?國家發改委曾解釋,各個試驗區的內容各有側重,其中京津冀的改革試驗主要著眼于區域協同發展,上海著眼于長三角核心區域率先創新轉型,廣東(珠三角)著眼于深化粵港澳創新合作,安徽(合蕪蚌)和武漢促進產業“承東啟西”轉移和調整,四川(成德綿)和西安著眼于加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沈陽著眼于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
根據改革實施方案的進度安排,2015年第四季度,8個試點地區要結合本地實際,拿出具體的改革試驗試點方案;2016年,8個試驗區域將全面推進落實改革試驗工作;2017年以后,將滾動部署年度改革試驗任務,組織開展對試驗區域的中期評估,適時推廣重大改革舉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武漢市委相關部門獲悉,最新政策是對8個地區的經驗匯總,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改革清單,武漢的經驗主要是知識產權和人才方面的創新。
比如武漢市確定的2016年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重點任務清單顯示,包括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改革;實施“創谷”計劃;實施“城市合伙人”計劃等。
西安作為全國8個首批入選的創改試驗區之一,主要承擔著深化軍民融合和統籌科技資源兩個方面的重點任務。2016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實地探訪西安軍民融合代表企業發現,西安試行軍工儀器設備和軍民信息共享機制,并制定軍工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選擇一批國家、國防重點實驗室、重大試驗設施和科研基礎設施,利用西安科技資源大市場進行開放共享試點,該經驗被寫入了推廣范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2016年國務院批復的八大試驗區的八份方案發現,此次發布的推廣經驗還有諸多試驗領域未涉及,比如安徽(合蕪蚌)和武漢促進產業“承東啟西”轉移和調整經驗,京津冀的區域協同發展經驗等。
2017年8月3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對其他尚未推廣的改革舉措,先行先試地區要加快推進落實,強化督查考核,盡快取得實質性突破。要及時總結成功做法,并加以復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