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還是有點小無聊,快點回北京吧!”暑假期間回法國里昂老家探親的張浩成在微信朋友圈里這樣寫道,而幾天前,他發的一條微信朋友圈還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與相對寧靜的法國鄉村生活比起來,北京五彩斑斕的快節奏生活更符合像他這樣年輕人的“胃口”。經過比較,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21歲的張浩成到中國已經有3年,目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三的學生,學習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國朋友遠比外國朋友多,愛吃愛玩兒的他戲稱自己已經是根“老油條”。不過他不僅喜歡現當代流行文化,還非常喜歡古詩詞。如果“只聞其聲,不見其人”,聽他背一段李煜的《虞美人》,一定會認為他是個地道的北京人。
“在這兒生活太便利了,來北京后,我就幾乎沒取過錢,一部手機能夠搞定所有的需求。”騎單車、訂外賣、電子支付……這些都已成為這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此外,“咸魚”“知乎”“大眾點評”“美圖秀秀”等應用更是他生活中的必備品。“我在法國的小伙伴兒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可能是回家問爸媽,但我打開手機就行啦。”張浩成用兒化音極重的北京腔說道,“我還經常在‘知乎’上解答別人的疑問呢!”
他在北航的好朋友奇娜拉來自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已經來中國6年了。他們既是學習上的好伙伴,也是平日里生活中的“飯搭子”。兩個人為了能更深入了解中國,還一起到了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91金融實習。
對于奇娜拉來說,和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年輕前輩們一起頭腦風暴、一起策劃、一起見證互聯網的發展,完全是學校中學習不到的。“在哈薩克斯坦,大家還沒有手機支付,互聯網發展與中國有很大差距,在這邊留學,我能夠學到太多東西。”奇娜拉明年面臨畢業,盡管還在糾結具體從事什么工作,但是她說自己“一定會留在中國。”
對于張浩成來說,“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實在太快了,一切都在‘數據化’。不實習我也不會知道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氛圍這么好,都是年輕人,一點都不僵硬,對于外國實習生,他們也非常尊重我們的想法和觀點。”
談到“十一”去哪兒旅行,兩個年輕人表示還是“學業重要”,目前仍沒有決定。“高鐵這么發達,到哪里去都方便,到時候再看”。
“國慶快到了,作為一個‘進口’的中國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采訪結束后,張浩成在朋友圈里又發了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