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十分耀眼。在新加坡華人的主要祖籍地——僑鄉廣東、福建,有不少人爭著到新加坡等地打工或嫁過去。
現如今,下南洋已經不再讓人羨慕。尤其是隨著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高速發展,這些城市的收入與新加坡等世界發達城市、地區的差距大大縮小。在GDP總量方面,2009年,上海首度超過新加坡,成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總量超過新加坡的城市。2013年,北京超過新加坡。在京滬之后,2016年,廣深也分別都超過了新加坡。
一線城市集體超過新加坡
國務院今年7月批復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調整了研究與開發支出的處理方法,將能為所有者帶來經濟利益的研究與開發支出不再作為中間投入,而是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計入GDP。
目前,各地也陸續公布了修訂后的2016年GDP數據。這其中,修訂后,2016年深圳GDP比修訂前增加了585.98億元,總量達到了20078.58億元,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廣州GDP在修訂后增加了257.98億元,修訂后總量達到19805.42億元,距離2萬億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按照2016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平均匯率(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6.6423元人民幣)計算,廣州在修訂前為2943億美元,深圳在修訂前為2935億美元,均略低于新加坡的2970億美元。
此次修訂后,深圳超過3000億美元大關,達到3022.8億美元,廣州則達到了2982億美元,均超過了新加坡。因此,至2016年,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的經濟總量已集體超越新加坡。
不過,目前廣深與新加坡之間仍有差距。例如,在人口基數方面,廣州和深圳分別是新加坡的2.5倍和2.15倍,所以目前廣深的人均GDP尚不及新加坡的一半。
“廣深正處于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過程中,勞動力充沛程度還是高出新加坡不少。”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廣州、深圳的GDP總量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外來人口基礎上的。
數據顯示,去年,深圳外來常住人口達到了806.32萬,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達67.7%。在廣州,非戶籍常住人口達到533.86萬,占38.01%。彭澎說,無論是在教育、保障房、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方面,非戶籍人口與戶籍人口的差距仍十分明顯。這些差距需要通過制度的設計來解決,這也是未來要突破的難點。
仍有差距
“對標新加坡,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彭澎說,廣深與新加坡相比,在收入的分配、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存在著差距。比如住房,新加坡八成人都住組屋(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筑的公共房屋),實現了“住者有其屋”,相比之下,廣深在住房保障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也認為,盡管北上廣深經濟總量都超越了新加坡,但它們作為我國四大一線城市,集聚了全國性的人才、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要素。而新加坡作為一個城市經濟體國家,總面積才7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也才500多萬。
丁長發說,廣深與新加坡相比,在社會福利、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在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方面也是,比如新加坡的稅率低,對全球很多企業都有吸引力,集聚了一大批跨國企業總部。
在北上廣深之后,未來包括重慶、天津、蘇州等地的經濟總量都有超越新加坡的可能。不過,隨著經濟的轉型,未來這種趕超效應也將放慢。一方面,過去中國經濟處于崛起和騰飛階段,處于追趕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如今隨著人均GDP的日益趨近,這種比較優勢也在慢慢消失。
丁長發說,中國城市原先趕超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已逐漸消失,尤其是勞動力、土地成本等正在接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東南亞等區域大幅度承接了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土地、環境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我們再像過去那樣依靠高投入、依靠外延擴大驅動的路徑已經走不通了。”
另一方面,無論是新加坡還是韓國等發達經濟體,在進入發達狀態后,經濟增速明顯降低。未來中國城市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速增長后,增速也會慢慢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