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新中國成立以來,從錢學森到楊振寧,從施一公到黃大年,一批又一批海歸人才學成歸來,書寫著科技報國的壯麗篇章,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海歸人才創新創業風采錄”專欄,介紹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歸國科學家敢為人先、創新創業的感人事跡,展示他們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為海外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華、創造價值、報效祖國的廣闊舞臺。期待更多海外學子以黃大年等歸國科學家為榜樣,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從自己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哈佛大學醫學院藥物學專業博士后、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專業博士后、哈佛大學醫學院高級科學家……當看到這些履歷的時候,沒有任何人能夠懷疑這些人的優秀。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超、任濤、張納、林文楚、張欣,如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安徽省合肥市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
始終關注著祖國的發展
“在美國的感覺就好像永遠住旅館。”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說。
劉青松2001年前往美國,輾轉多所知名學府研究化學和藥物學,2006年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和工作。“我在本科的時候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所以回國這件事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一個人身處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制度,無論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會有很多事情令你始終無法融入。”提及在美國多年的感受,劉青松十分感慨。
2010年初,當哈佛醫學院有了一次短暫的回國交流的機會時,劉青松毫不猶豫報了名。“當飛機在北京落地,走出艙門的那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種‘終于回到自家地盤了’的感覺。”劉青松笑著說。
拳拳赤子之心,讓很多科學家在國外也始終關注著祖國的發展,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俊峰就是其中之一。王俊峰1995年本科畢業時前往美國,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出國的時候想法很簡單,更多是出于對西方社會的好奇。”王俊峰回憶道,當時國內與國外在科研實力和教育水平上,確實存在不小差距,能夠有機會在美國接受專業的學術訓練,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經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對科技發展和科研人才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對科研工作投入越來越大,海外學界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普遍看好。”王俊峰說,這是他放棄哈佛醫學院工作回國的原因。
2012年7月到中心工作的劉青松,至今記得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主任匡光力的一席談話。當時生物醫藥,尤其是新藥創制領域在國內還不太成熟,需要大量優秀人才,“我跟匡院長說,我需要用人自主權。匡院長沒有任何猶豫,直接答應了。我提這個要求時,內心非常忐忑,領導的信任是我做好工作的動力。”
放手去做填補科研空白
滿懷著希望回來,但國內一些科技領域卻是空白。“當時在磁體材料方面,美國和日本卡我們的脖子,在材料方面耽誤了我們兩年。很多項目負責人,開始兩年多都在搭建平臺,起步非常艱難。”王俊峰說。
遇到困難的不止王俊峰一人。“許多腫瘤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異常活化而引起的。這就需要‘激酶靶點’,通俗地講就是做一個靶子,再不斷利用藥物‘子彈’去嘗試對抑制癌細胞是否有效。”劉青松說,“當時國內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我們只能自己做。最開始三四個月做不出一個,大家都很灰心。”
困難沒有嚇倒他們。“和國外研究機構相比,國內最大的優勢就是自己有話語權。不是別人給你劃出一條路,你沿著這條路去走,而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努力放手去做。”中科大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王文超說。
經過數年建設,如今的中科院強磁場研究中心已是碩果累累。2013年首臺水冷磁體WM4調試成功,刷新了同類磁體場強世界紀錄;2016年混合磁體外超導磁體勵磁成功,實現了10萬高斯的設計指標……“中國強磁場從無到有,水冷磁體和混合磁體都是自主完成設計和加工,完全是自己干出來的。”王俊峰說。
劉青松的團隊,同樣在一次次實驗和積累中不斷突破。目前,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囊括了近70種癌癥激酶靶點,細胞種類達150余種,幾乎覆蓋了目前已知的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變細胞。“細胞庫的建成,填補了國內新藥創制領域此類檢測體系的空白,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劉青松說,去年中心已經和全國10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所展開合作。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2013年的一天,劉青松接到一位父親的電話,說自己的女兒才10歲,得了急性白血病,在醫院接受化療十分痛苦,想咨詢一下專家有沒有辦法。當時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沒有針對這位小女孩病情的藥物,令劉青松十分遺憾。
“長期以來,我們做科研工作,就是做做研究寫寫論文,希望得到學術共同體的承認,但常常忽略了社會現實需要。”劉青松說,“習近平總書記說,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現實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掉,這就是科技工作者價值的體現,這也是我們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是多位歸國博士在談到未來時提及最多的話。“并不是只有回國才愛國,我們只是在不同位置,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表達愛國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真誠而簡單,熱切而實際,盡心盡力把本分的事情做到位,就是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貢獻。”王俊峰說。
“我佩服那些歸國更早的科學家,那個時代科研條件差得難以想象,他們完全出于對祖國的熱愛而選擇歸國,和他們相比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王俊峰說,“如今國內的研究條件在逐步改善,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舞臺已經搭建好,就看我們如何發揮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5日 01 版)
上一篇: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部署推進央企深化改革降低杠桿工作,促進企業提質增效;聽取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與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制度改革進展情況匯報,推動增強創新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