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橋鎮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加速推進康養小鎮建設
日期:2017-03-15 10:58:47 來源: 點擊:
2月19日,春意融融,記者走進宜秀區楊橋鎮余灣村,剛一踏入農家樂美食街,新落成的智農物聯“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讓人眼前一亮,外觀古樸大方,內置別有洞天,未來整個安慶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均能通過此物聯中心實現方便快捷的交易。
據楊橋鎮建設辦主任方胡積介紹,該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是楊橋鎮2016年剛剛引進的物聯網項目,分兩批計劃投資6000萬元,采用“互聯網+農產品+資本”的新型商業模式,致力于打造皖西南最大的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帶動周邊近2萬農戶實現精準化耕種和養殖。
種得好未必賣得好,余灣村就曾在2014年銷售旺季一度滯銷了近60萬斤遠近聞名的“大紅袍”柑桔。從表面上看,農產品出售難,是生產過剩導致的結果;往深里究,則反映了小農經濟的生產經營方式與大市場、大流通不相適應的矛盾。精品農產品依舊沒掉價,但要想獲得市場青睞,必須靠特色牌來拓寬渠道。
農產品交易流通是盤活這盤棋的關鍵要素,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銷售,對于發展現代農業,幫助農民增收具有關鍵作用。近些年來,一系列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生產與消費有效銜接、靈活多樣的農產品產銷模式。
農產品如何“走出去”?如何走得更好、更遠?在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方式務求轉型,而交易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環節,其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楊橋鎮順勢而為,通過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不僅引領傳統農業向“信息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轉變,并且促進特色農產品走向“高端”發展路線。


楊橋鎮素有“魚米之鄉”和“城市后花園”之美譽,物產資源豐富,擁有“太湖糯”水稻、“大紅袍”柑桔、珍珠等名優特農副產品,形成了木材加工、建材、石灰石、優質水果生產、旅游、養殖等產業集群。近年來,楊橋鎮呼應“宜游宜秀”發展戰略,圍繞“生態立鎮、特色興鎮”目標定位,突出發展休閑旅游、生態旅游,以人促游、以游促農,農游合一的全新理念,使村民通過經營農家樂、發展種養業等實現了就業增收,走上致富道路。
“貼心之家”居家養老項目是楊橋鎮通過自主招商引進采取公建民營的方式運作,以智能信息化養老平臺為依托,建立以醫、養、護、便等綜合服務體系的日間照料中心,通過高質量、高效能的醫嫂、康復師、介護師、生活指導等服務團隊,結合“居家養老、旅居養老與壽鄉養老”,最終完成全國漫游網絡系統,實現集養老、照護、旅游、養生一體式的新型養老模式,真正使老人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楊橋鎮始終堅持以推動社會辦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為重點,積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全力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民生工程,鎮、村(社區)養老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高質量、全方位的養老服務。在貼心之家居家養老服務站里,老人們讀書、打牌、跳舞、揮毫潑墨、傾聽專家健康講座,幸福溢于言表。
今年,楊橋鎮將以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智農物聯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龍山古寨、靈山石樹、月溪酈園、鮑沖湖景區、皖能光伏發電、貼心之家養老、余灣美食街等項目建設為載體,開展集健康、養生、休閑、民宿、旅游為一體的“康養小鎮”建設。
“我們將堅持文化特色、風貌特色、產業特色和意識特色相融合,文旅、體旅、農旅、醫養相結合,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新路徑,在‘村居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上深耕發力,推進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楊橋鎮黨委書記劉迎春說。
(嵇奕華 葉帥 丁中山)
上一篇:大龍山鎮:“軟”“硬”兼施 文明創建見實效
下一篇:精雕細琢扮靚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