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百華社區,地處安慶市北郊,東臨大龍山山脈,南鄰燎原居委會,西連本鎮永安村,北與五橫鄉接壤,轄內地域面積5.5平方公里。近年來,百華社區黨支部咬定全方位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目標,創新打造社區黨建“網格化”工作法,主動對接群眾,為百姓分憂解難;同時以黨建工作為引領,狠抓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在社區居民全面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讓一戶掉隊,打造出了基層黨建“密切聯系群眾,解百姓之所需”的百華樣板。
建“一張網” ,兜起社區大小事
“房子建得很漂亮,但門前垃圾沒人管;社區養狗的人很多,但很多人遛狗不牽繩、狗糞不撿拾,老人小孩不敢出門...”這是2015年方少元剛到百華社區走馬上任時感受。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群眾訴求復雜多樣、社會治理任務繁重、基層組織功能弱化等新情況新問題百華社區也都一一遇到。
“社區這么多干部天天都在忙什么? ”方少元在反思。他多次召集社區干部召開支部黨政會、組織生活會,通過查擺問題,分析問題,大家一致認為,百華社區必須建立一套結構嚴密、有機銜接的基層黨建網格管理體系,才能把社區干部的作用發揮出來,才能讓黨員與群眾聯起來,才能把各方力量統籌起來。
社區將整個轄區劃分飛四個大網格,每個大網格由一名社區主要領導出任“網格長”領銜負責,每位“網格長”聯系四名黨員“中心戶”,四名“中心戶”聯系網格內12到16位普通黨員,每名黨員又分別聯系8到10位社區居民。
網格細分明確后,社區黨員定期走訪自己的聯系群眾,主動對接百姓需求。網格長則每周召集網格成員交流工作心得,并就一些重點、難點問題集思廣益,共謀共策。而難度較大,解決流程較為復雜的問題,則由網格長整理匯總后上支部會議討論研究。
方少元說:“這種‘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建網格體系把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每家每戶,真正實現了社區黨組織工作全覆蓋、無遺漏。 ”
擔當有為,提“顏值”更富“內涵”
站在百華社區的最南端,能望見龍湫池景區樓閣一角。“組組通”公路延伸到這個社區的最細枝末節處,由南向北隨意行走,都是平坦潔凈的水泥或柏油道路。
2015年,社區在公路沿線著手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一部分,社區充分發動老黨員投入到村民理事會中,推動社區基礎建設。
何仁海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作為百華社區村民理事會最有名的的理事長,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他每天都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查看監督工程建設進度,并帶頭清除轄區垃圾、雜草他還挨家挨戶義務宣傳美好鄉村建設帶來的好處,提高大家對美好鄉村建設的認識,為美好鄉村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居民們積極主動的配合社區美好鄉村建設。
有了何仁海這批老黨員的加入,不只是美麗鄉村建設,在推動其他公共事業方面,社區工作也輕松了很多——社區里的水泥路居民盼了許多年都修不起來,理事會成立不久便發動居民出錢出力,不到半年就修好了。幾年來,該社區投入300萬元對每個居民組原先的11km土路和砂石路全部進行水泥硬化,路寬均在在3.5m以上,真正實現了“組組通”。
村莊面貌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讓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兩委有了更多的信任。有了群眾基礎,該社區在2015年底便開始著手土地流轉工作,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社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把大家的土地都流轉了,就要對大家負責任。”方少元說,每一個項目的落地,社區兩委都要對項目前景展開實地調查,以及與產業發展人的反復溝通,力求萬無一失,達到社區、居民、投資方三方盈利的目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社區前期重點打造的龍湫池景區今年成功申報為AAA景區,百華社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城郊便利的交通,也吸引了萬畝箬葉基地、龍湫生態園等多家發展城郊農業、觀光業的企業入駐,解決社區空閑勞動力就業達百余人。
扶貧助困,小康路上你我同行
邵天生是百華社區居民,他和愛人身體不好,兒子又有精神殘疾,一家三口生活非常拮據。2014年,經過評議,邵天生一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
黨員程進是社區的扶貧專干,同時也是邵天生的網格聯系人。今年年初一次例行走訪時,程進發現邵天生家里有一處正在漏水,再仔細檢查,發現房間內幾處電線明顯老化,房子存在明顯的安全隱患。邵天生心里其實很清楚,但想到修繕房屋要花掉不少錢,還要麻煩社區,他一直不好意思開口。
“邵叔,您這個房子不只是漏水的問題了,是真的必須得修了,錢的事情您不用擔心,國家有相關的政策,村里也不會不管的...”經過耐心的勸說,邵天生終于答應了配合村里的工作,同意進行修繕。
程進將自己掌握的情況匯報到村里以后,村里立即召開支部會議,專題研究邵天生家修繕事宜。村里先聯系到第三方公司,聘請了專業人員對邵天生家住房進行了全面勘測,排查出了全部安全隱患,并制定了一個初步改造計劃。同時組織村干部收集邵天生家資料,報批民生工程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獲批后,村里又先行墊付了2萬元,迅速組織人員動工修繕,
今年3月份,經過一個月的施工,邵天生終于住進了安全敞亮的新房子,不久前,邵天生又領到了產業扶貧小額信貸入股分紅5000元,想到日子越過越好,一家人都樂開了花。
“政策兜底4488,土地流轉1840,殘疾人補貼1140...通過各項幫扶措施,邵天生一家今年的總收入2萬余元,達到了脫貧標準,順利實現脫貧。而像邵天生一樣,在我們社區,還有50戶125人通過政策兜底、產業幫扶、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幫扶措施,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方少元說,“我堅信,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狠抓發展的根本目的;小康路上不掉隊一戶,則是社區每個黨員干部的信念與堅守。”
(李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