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脫貧故事:精準扶貧全方位 脫貧致富得民心
日期:2017-05-19 08:20:50 來源: 點擊:
5月17日,再過五天就是24節氣中的小滿,小滿—意味著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如果這是在四年前,對于宜秀區大橋街道眉山村的江成林來說,接下來他和愛人將迎來一年當中最操心的一段時間。家里四畝田地的收成情況,將會極大地影響到一家四口人全年的收入。
今年67歲的江成林早年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動過兩次手術,他和老伴章秀琴育有四個子女,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先天殘疾。大女兒和小女人嫁人以后,老夫婦一直和喪失了勞動能力的二女兒和小兒子相依為命,一家人只有章秀琴能夠干一些農活。最困難的時候,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就全指望著自家四畝稻田的收成,用江成林自己的話說就是,那會一家人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頓肉。
眉山村兩委在了解到江成林家的實際情況以后,高度重視,2014年,經過街道、村兩級的評議和公示后,江成林一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考慮到江成林14年剛剛動過手術,一開始村里主要還是通過政策兜底為這一家人解決燃眉之急,到今年,江成林一家四人享受的低保,兒子江興安的殘疾人補助和江成林夫婦的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全部加起來每年有近一萬五千元。
只是有政策兜底,還不能實現“真脫貧”,眉山村產業扶貧項目食用菌種植基地于2016年正式生產,眉山村也逐漸探索出一條以“產業”+“就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貧困村出列的脫貧之路。
2016年底眉山村召開村民代表會,經代表們同意,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眉山村獼猴桃種植基地),以優先股的形式,將獼猴桃種植基地的資產收益量化給貧困戶,江成林家也分到了一股,每年分紅1000元。今年初,江成林在村干部的協調下,食用菌基地為其代種了2000棒的黑木耳,按照每年每棒能夠分到一塊錢左右的收益,不用去基地,江成林每年又能實現增收2000元;就在這個月,國家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政策放寬,江成林戶已申請了小額信貸資金5萬元,準備入股到產業扶貧項目中來,這又將為他家帶來每年4000元的收入,這三年來一系列的產業幫扶措施,總計讓江成林家實現了年均不低于7000元的增收。而據了解,村里其他的貧困戶根據各自情況,不僅能享受到產業扶貧基地的各種分紅,有的還能通過土地流轉和在基地務工實現穩定增收。
收入增加了,生活負擔減輕了,身體和精神狀態自然都會有所改善。今年以來,江成林的病情趨于穩定,他也開始醞釀著和老伴一起謀一些增收的路子。今年上半年,江成林和老伴一起種的荸薺豐收了,然而又有一道難題擺在了江成林面前,這么多的荸薺,怎么才能賣得出,賣得好?眉山村作為重點扶貧村,積極搭建電商扶貧工作站,通過網絡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扶貧辦工作人員在了解江老家情況后,主動與他聯系,將其種植的荸薺通過電商平臺對外銷售,一下子就打開了銷路。1800余斤的荸薺分了幾個批次一售而空,最終,當9000多元的貨款交到江成林手上時,江老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了。
村里得知江成林有主動增收的愿望,也愿意再為他添把力,就在前不久,村里引進了30只鵝苗,交給江成林免費養殖,村里則安排工作人員定期上門提供一些技術指導,“我們估算,如果按照鵝苗成活率80%以及每只成品鵝售價100元左右來計算,扣除喂養成本,又為江老帶來了2000元左右的收入。”眉山村扶貧專干左征勇告訴記者。
政策兜底+產業幫扶+自主增收,江成林家實現了從年收入幾千元到三萬余元的“逆襲”,然而扶貧要為貧困戶開源,更要為他們節流!宜秀區在全面落實貧困人口就醫“351+180”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的健康扶貧政策基礎上,針對貧困人口“小病扛、大病拖”現象突出的情況,再次創新健康扶貧新舉措,啟動政府埋單對貧困人口提供家庭醫生簽約中級包服務。同時自2017年起,全面實施貧困人口在鄉鎮醫療機構就診托底“零收費”,財政全額承擔個人自費部分。簽約家庭醫生上門服務,讓江老享受到了及時貼心的健康服務,健康扶貧的新政策又為江老一家省下了一大筆醫療費用。
“感謝政府這么多年來的幫助,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如果沒有這些好政策,我們家現在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我都不敢想!”江成林與我們告別時感慨道。
(李賢文 嵇奕華 陳婷)
上一篇:2017年先科凈水機送健康進萬家慈善捐贈活動在宜秀區舉行
下一篇:汪龍生到楊橋鎮督查文明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