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6月29日,當記者走進宜秀區羅嶺鎮林春村時,一副源于六尺巷典故的公益廣告牌映入筆者眼前,林春村書記章根深看出了記者的困惑,他笑著說:“這幅公益廣告之所以要掛在楊有富家的院墻上,說起來還有一段故事呢!”
(小竹園施工前)
(小竹園施工后)
楊有富和金來財這對老鄰居在林春村一住就是幾十年,兩戶人家的院墻隔開了一段小路,這條小路是進村的一條要道。2015年以前,每逢大雨,村里的積水就會順著這條不到2米寬的“板車路”排下來,小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
2015年,林春村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啟動,楊有福和金來財主動提出兩家的院墻各讓出一米,村里也為這條小路鋪設了排水管道并實施了硬化工程,完工后,“板車路”逆襲成了4米寬的“文明禮讓路”,周邊居民紛紛點贊。
“能獲得群眾的支持,是林春村實現美麗鄉村大變樣的致勝法寶。”章根深說,“2015年,中心村兩個村民組的村民自籌40萬元用于項目啟動,現在村里大變樣,家家戶戶都在比,誰家周邊的環境最怡人。”

(林蔭步道)
漫步在林蔭步道,感受田園鄉土氣息,每走幾步,就能體驗到各種別樣的“小驚喜”。在林春村中心位置,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王家祠堂”被最大限度地以原貌保護了起來,待充分征集村民和專家意見后再做修繕開發;新莊路邊的居民文化活動中心里,中心村傳承了千百年的“王式古訓”被裝裱成管理制度掛上了墻;林春小學附近開辟出了一處20余畝的“菜樂園”,村民有地方集中務農后,就沒有人在自家門前院后開辟菜地了,農村百姓勤勞質樸的優良品質在腳下這片方寸土地里得到了延續,村莊的環境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建設美麗鄉村,不是一味地大拆大建。”章根深說,“我們要讓老百姓從現代的農村管理模式中受益,也要讓他們從點滴之處感受到家鄉的感覺、傳統的味道。”

(潤家農業產業園的藕塘)
“美麗鄉村”想要美麗得“長久”,就必須要立足于產業,實現“富饒鄉村”的自我造血。2016年,在羅嶺鎮政府的牽頭下,林春村引進的億元項目寧波潤家生態農業科技項目正式入駐,該項目流轉了林春村土地總計2500畝,為林春村120戶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目前已經提供就業崗位30個),幫扶了貧困戶11戶,項目落成以后,將建成涵蓋休閑農業區,特色種養殖區,餐飲、休閑娛樂區,黃梅戲地方戲曲文化體驗區,農業文化元素一條街等五大功能區的現代化農業文化產業園區,預期年產值將達到1000萬元以上。
“家鄉好,鳳還巢。”15歲就遠赴福建打拼創業的林春村村民王善維說,“我在外闖蕩了34年,去年過年回家的時候,家鄉的變化徹底震驚了我,我當即決定投入30萬把家鄉老房子重新修了一遍,有生之年我也想為家鄉建設貢獻一些綿薄之力,等我老了更希望能在這里安度晚年。”
(李賢文 王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