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圖: 林長足跡
【核心提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兩山理論”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指明了路徑。去年8月,宜秀大地啟動林長制工作,以治理“青山白化”為切入口,各級林長領取綠色“軍令狀”,在持續推進增綠增效行動中,“綠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銀山”。
綠色“軍令狀”
去年9月,初秋時節,宜秀區的田間地頭立上了一塊塊綠色的公告牌。牌子不遠處,總有一片它們靜靜守護的林子。
4月10日上午,在五橫鄉虎山村山場附近公路上,林長公告牌格外醒目。牌子上圈出了山林的范圍及區、鄉、村三級林長、護林員的姓名、電話,并闡明了各人員的職責,旁邊還有一塊實施林長制及“青山白化”專項治理的通告牌。
“這樣的兩塊牌子,全鄉共有20塊,每個村4塊。”鄉林業站站長鄧小青說,“林長制的實施,就是要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既擴大森林面積,又提升森林質量,增綠增效,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自去年8月宜秀區啟動林長制工作以來,區、鄉、村三級林長制體系建設已全面完成,共設立區級林長9名,鄉鎮級林長47名,村級林長113名以及護林員,并制作了林長制公示牌、“青山白化”專項治理通告牌等87塊。
林長制工作啟動后,區及各鄉鎮確定了推進國土綠化、“青山白化”治理、加強森林防火工作、發展綠色經濟、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任務,并確定了2020年及遠期量化目標。
3月下旬起,虎山村余家老屋汪山上的林子里,響起了割灌機的聲音,割灌工人每天穿梭其中。今年,宜秀區將3000畝的森林撫育指標放在五橫鄉,4月10日記者采訪時,20多名工人正在汪山作業,全鄉割灌工作仍在進行,目前已完成1000余畝。
鄧小青解釋說,這一工作的意義在于改變森林的小氣候,通過除雜來培養優勢樹種,留下松樹及其他闊葉樹種。6月底結束后,通過招商引資,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草藥、菌類等。
余朝陽,虎山村主任,也是虎山村級林長之一。森林撫育涉及的山場,以前都分片包給了農戶,每天割灌作業,余朝陽都要來山場,對農戶講解森林撫育意義,協調工作,并對作業的標準、安全進行監督,確保作業進度。
今年春季,楊橋鎮龍山社區開始對集體經營的石樹景區周邊山體、道路上的舊墳進行綠化遮掩,目前已種下8000棵樹。
“植樹造林、日常管護、山場撫育、‘青山白化’治理等,都是我作為村級林長的一份職責。”龍山社居委書記朱仁才說,“相比以前,這些工作的責任更加明確。林長制的實施,更注重生態意義,將管理提到了比造林更重要的地位。”
加強生物保護與修復,維護生物多樣性,提升森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在黨政同責、一把手負總責的林長制目標責任體系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向各級林長下達了一張張綠色“軍令狀”。
去“白化”
留“青山”
曾經,造林綠化重栽輕管,“青山白化”久治低效,導致大量的植樹造林成效不明顯,有的甚至出現年年栽年年荒、年年荒年年栽的現象。
林長制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終身追究制,真正做到了林有人管、責有人擔、做有成效。
去年,大橋街道眉山村蝦子山綜合整治工程作為該區實施林長制的試點項目,三級林長聯動,層層壓實責任,改變了過去責任不明、多治少管的局面,取得了明顯治理成效。在三級林長的共同努力下,287畝山體全部綠化到位,形成了安慶高速出口一道靚麗的風景。
4月10日,在虎山村毛栗山上,記者看到,原先裸露的墓穴已被新栽的樹木遮掩。就在去年,沿村內五虎路步行,遠遠就能看見山上的一座座墓穴。
余朝陽說,這個山是村里的“祖墳山”,2014年殯葬改革前,村民上山祭祀,山上年年都會起火,樹也越來越少,從山下的公路向上看,非常不好看。
去年8月,全區林長制工作啟動,毛栗山隨即被納入五橫鄉“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對象。副鄉長兼林長辦主任錢凱告訴記者,這一項目共49畝,需要遮掩墓穴48座。去年9月開始治理,通過人工、割灌機聯合作業清除地面雜草,利用挖掘機平整進山道路,之后栽種了國外松、法青、紅葉石楠、夾竹桃等適宜苗木,年底完成了治理任務。過去山體滿目的墓穴隱匿不見,代之以青山綠水,“青山白化”現象得以改變。
“今年清明節期間,我在山上防火巡邏時,上山祭祀的村民看到我就說,山上種了這么多樹,美化了環境,水土也得到保持,政府花了錢花了功夫,他們都要愛護這些樹。”楊橋鎮余墩村副主任江邊勇告訴記者。
江邊勇所說的山,是去年10月開始治理的象排山,這個曾經滿是墓穴的山體,經歷了一場綠色妝點,悄然嬗變。作為村級林長的村書記蘇飛,在象排山治理期間,不斷地上山巡查,確保施工質量,確保樹木成活。
江邊勇說,兩年后,栽種的紅葉石楠分春秋兩季長出紅葉,余墩村是現代農業和全域旅游的起步區,村里的旅游也有了新亮點。
通過項目化管理增綠見效,2017年宜秀區治理“青山白化”共栽植紅葉石楠、國外松、夾竹桃等苗木1030畝。今年“青山白化”專項治理任務800畝,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積588畝。
治理“青山白化”,一邊是增加綠化,一邊是減少白化。宜秀區建立了5個公益性公墓檔案及登記臺賬,組建了“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巡查隊,人防技防相結合,阻止新增“青山白化”行為。在相關鼓勵政策的引導下,高速出入口、重點水源地等重點區域已有2887穴墳墓遷移至農村公益性公墓。
“綠水青山真的
成了金山銀山”
林長制的實施反映了發展理念從單純經濟觀點、經濟優先,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再到生態優先、生態保護成為經濟發展內在變量的發展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增綠增效行動及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是林長制的題中應有之義。
近年,在政府“有形的手”常態化增綠的同時,市場“無形的手”也在推動企業自主增綠。
在宜秀區,優越的地理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眾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一批批農業龍頭企業和林業專業合作社落戶,鄉村生態優勢已經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的優勢。花溪茶谷景區累計投入接近億元,中國秀園項目成功引進客商投資,市場化運作邁出堅實步伐,龍云田園綜合體項目當年引進、當年形成形象。
江邊勇告訴記者,余墩村5400畝山場中除卻石頭山,有3000畝山場還可利用。目前村兩委正在和一家企業洽談,在這些山場上種植山核桃。在山場持續增綠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經濟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進增綠增效的行動中,林業經濟成為宜秀區各村、社區“三變”改革的主力軍。通過林權流轉,實現了林業“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收入增加,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綠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銀山。
在五橫鄉派出所,去年底落成的智慧五橫森林防火信息指揮中心設備先進、功能齊全,23個監控攝像頭、55組應急廣播、40臺對講機搭建起森林防火技防強大力量,在森林防火電子巡查、廣播宣傳、部署指令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山頭、田地、水庫,監控都能看到,而且很清晰。比方說,如果看到有人私自帶著香火上山,可以立即鎖定,同時通過對講機呼叫所在村或卡口護林員立即趕往現場阻止其上山。”錢凱說,“林長制實施后,這一智慧系統投用,提高了工作效率,進一步消除了山林火災隱患。”
幾年前,五橫鄉對鄉域范圍內的古樹名木進行摸底并建檔,現在共有建檔古樹名木冬青、楓香、小葉李等48棵,平均樹齡都在200年以上。為更好地保護古樹名木,在現有監控保護的同時,鄉林業站正在組織為每一棵古樹制作二維碼,一樹一碼,一樹一證。
錢凱說,游客、村民只要掃一掃掛在樹上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古樹的百年成長歷程。給樹掛牌,意義在于增加人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
(記者/羅少坤 通訊員/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