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智慧”時代
【核心提示】
近年,宜秀區發展以創新、創造、創意、創業“四創”為核心的智慧經濟,將科技作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傳統產業提升改造。同時,創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打造更智慧、更便捷、更精細的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建設智慧宜秀,為智慧安慶建設作出有益探索。
引路“四創”經濟
2月28日上午,在宜秀區大橋開發區華晶機械公司綜合加工車間,經過熔煉環節,重力式制帶機正在噴帶,幾名工人在操作完機械后,又匆忙地收撿成品非晶帶材。這種非晶帶材作為一種新型材料,用于替代傳統硅鋼片。
就在重力式制帶機旁,一套由企業自主研發的非晶軟磁設備正在調試,這套設備的使用將對非晶帶材的生產帶來新的飛躍。
“這套設備2017年由我們自主研發成功,可實現熔煉、制帶、在線收取一體化生產,智能終端控制系統可實現在線自動調節。”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姚雙進說,“其操作只需3人,重力式制帶機操作也只需3人,但算上后續收帶、卷曲、剪切、處理等人工,這套設備在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時,也大大減少了人工需求。”
在這個廠房,一個船用精密加工線的數字化車間正在建設,設備陸續進廠,預計今年8月投產。數字化車間的建設,將為這家企業帶來加工能力的提升,穩定的產品質量,關鍵部件不用外包,自動化使得企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近年,宜秀區發展以創新、創造、創意、創業“四創”為核心的智慧經濟,將科技作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引擎,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傳統產業提升改造,培育創意、研發、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學經濟融合發展。
大橋開發區重點引進柔性制造、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等智慧產業,建設智慧工廠和智慧“園中園”,以“機器換人”“電商換市”引導傳統企業轉型提升,加快傳統園區改造升級,打造“智慧園區”。
在中創生物工程公司,車間老師傅劉金明感受了“智慧”為企業生產帶來的革新體驗。去年11月,油酸酯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完成,在人力節省30%、時間縮短10%的同時,產量增加了40%,自動化程度更高。
“過去的操作十分零散,車間改造后,工人不用再跑上跑下,體力解放。在操作控制臺,可對壓力系統、溫度系統調控,保證反應釜穩定生產。”劉金明說。
在亞油酸生產線,針對生產線的綜合改造自今年1月開始,改造完成后,智能化應用及精確化控制進水劑量等,將降低生產線的污水排放量,提高得率,穩定質量,減少人力等,改造工程預計3月中旬完成。
在大橋開發區打造“智慧園區”的同時,北部新城區打造“智慧新城”,圍繞宜秀“城市大腦”建設,統一整合信息基礎設施和數據平臺;龍山鳳水文化旅游區打造“智慧綠谷”,發展智慧旅游、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智慧應用的相得益彰,“品字型”全域智慧經濟正在孕育。
探路新型社會治理
去年9月,專注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的高科技企業圖麟科技落戶該區大橋街道,并在年底正式運營。該公司作為宜秀區智慧產業樣本之一,也為智慧宜秀建設做出有益探索。
目前,在安慶智慧城市建設中,圖麟科技已有“人臉布控系統在葉篤正科普館的應用”和“智慧宜秀永安人臉大數據平臺”兩大項目正在實施,其中智慧永安項目,更是為平安安慶保駕護航。接下來,人工智能還將被應用到我市的各個領域,如車站機場、門禁系統、小區安防、公安布控、智慧交通等。
“朝陽社區由6個村居合并到一起,管理難度較大。在小區所有出入口布控人臉識別系統,安防得到大大提升。”大橋街道辦副主任余東舟說。
創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打造更智慧、更便捷、更精細的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是建設智慧宜秀的方向標,智慧宜秀建設,涵蓋政務云、加強社會綜合治理、智慧旅游、智慧養老等內容。
在宜秀區信息指揮中心,全區重要監控點信息在這里實現一點掌控。“這是我們的智能監控平臺,不僅可以智能監控256個森林防火點和全區4個重點水庫,還能監控轄區內人流集中的集市、重要路口、路段、學校、養老院等346個點,為政府的智能辦公打下了堅實基礎。”工作人員胡國兵一邊操作監控平臺一邊介紹說。
作為我市率先成立的唯一一支信息化建設隊伍,宜秀區信息指揮中心已經先后正式開通運行了森林智能防火、數字化城管、社會服務管理信息化、公車管理、智能語音呼叫、應急視頻會議等多個平臺。
“基于這些已經比較成熟的智能化數據平臺,宜秀區進一步制定了大數據戰略發展計劃。”中心副主任梅林介紹說,“舉例來講,2018年,區將要著手打造政務云系統,建設部署統一的共性服務平臺;打造智慧旅游,推進龍山鳳水旅游品牌建設;打造智慧經濟,優化發展電子商務、智慧園區、孵化平臺等。”
梅林說,宜秀區大數據發展戰略的目標是,通過整合宜秀區現有教育、交通、水務、醫療、民政、旅游、住房、信用、消費維權等領域信息資源,構建市民綜合性移動信息服務平臺,優化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的信息化業務流程,通過統一移動信息服務入口,為市民提供智能、便捷、無處不在的個性化綜合信息服務,提升市民融入“智慧宜秀”的參與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記者/羅少坤 通訊員/嵇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