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思念如癡如醉,相爺帶得佳音歸,他才也高,貌也美,新點的狀元他是誰......”
3月28日,在宜秀區羅嶺鎮黃梅小學,校園廣播里,悠揚的黃梅上課鈴響起,六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金春林走進教室,開始為孩子們講授今天《白衣天使》這節課的教學內容。
郎朗的讀書聲,耳畔淺吟;課文的討論聲,激烈有序;師生間的互動聲,聲聲入耳。學生們個個主動踴躍的舉手回答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積極愉悅的完成老師布置的每一項教學內容,目視眼前這一園歡欣,一絲莫名的情愫氤氳,升騰,久久不散……
站在講臺上的這位鄉村教師,個子不高偏瘦但腰桿筆直,衣著樸素又不失大方,戴著邊框眼鏡,眼神中充滿了對職業的熱忱,對孩子們的慈愛。授課時,標準的普通話字正腔圓、吐字清晰,話語間的抑揚頓挫、合轍押韻如山間泉水,沁人心脾。談吐間,讓來訪一行人早早褪去了對鄉村教師帶有標簽化的認知。
1994年從桐城師專畢業,從事教育行業24年,作為土生土長的羅嶺人,金春林將自己一生中最年輕、最驕傲的年紀獻給了這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獻給了一直陪伴她養育她的父老鄉親,還有那一撥又一撥已經成才或正在長大的孩子們。
羅嶺鎮黃梅村位于宜秀區羅嶺鎮東北部,距離市區25公里,是一代黃梅戲藝術大師嚴鳳英的家鄉。村內有39個村民組,總人口3900人,2300多人的勞動力中有約1800人為外出務工人員,村里的孩子們大多和爺爺奶奶們住在一起,一年到頭見不到自己父母的學生不乏其數。
黃梅小學從適齡學前教育到小學義務教育有198名學生,14名在職教師。隨著優質的教育政策資源逐漸向偏遠鄉村學校傾斜,金春林坦言,近幾年學校在教學硬件上有了極大的提升,但在社會環境大背景下,鄉村家庭教育對于留守兒童的正面影響是逐漸式微的,這就必然要求鄉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練內功”,提升“軟實力”,注重學生們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需要,身教重于言教,既要有投身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更要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
在課上,金春林時常會不自覺走到臺下,來到學生們中間去講解授課內容,讓學生們更清楚的聽到講課內容,在課余時間她亦是如此。班上的學生大多離家偏遠,中午在學校食堂就餐,她就和學生們同吃同學習,充分利用好中午這段時間,與學生開展交流互動,為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困惑進行答疑解惑,也義務的在班上定期組織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優秀經典文化,經年不改。
除了學校日常的文化課教學,金春林還是學校里黃梅戲專職輔導老師,憑著對黃梅藝術的滿腔熱愛,自2005年伊始,她便積極投身到“黃梅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從組建校園黃梅戲興趣小組,邀請專業黃梅戲藝術老師進行教學指導,成立“嚴鳳英故里黃梅戲藝術輔導站”,到編纂選用校內黃梅戲課程教材,她的身影從未離開,每周一次的黃梅戲藝術表演授課,更是風雨無阻、雷打不動。
“這里的山好,水也好,空氣也好,我從小喜歡黃梅戲,所以我愿意。作為鄉村教師,就是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對留守的孩子們在生活上、學習上多一些幫助,多一些關心,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提高他們的成績,給社會、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沒有苦情式的告白,24年的執著奮斗,沒有為什么,只是因為我愿意。
將傳統藝術黃梅戲帶進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在金春林老師和孩子們共同的努力下,學生們在唱腔、演唱技巧與形體表演上有了極大的提升,內向、怯懦的鄉村留守兒童,變得活潑開朗,曾經沉寂的鄉村校園,人人可唱黃梅調,處處可聞黃梅音。黃梅小學還多次應邀參加“黃梅閣”、“安慶市六一文藝調研”、“黃梅戲藝術節”、“全國小戲迷大賽”等舞臺進行藝術表演。
“孩子們在學習上、品德上、生活習慣上的點滴進步就是我的幸福,希望在我和同事們的努力下,讓孩子們走出去,登上更高更大的舞臺,讓更多的人喜歡黃梅戲,為傳承黃梅戲獻一份力,既鍛煉了自己的才藝,也能獲取自己人生出彩的機會”,這是金春林老師接受此次采訪時最后說的話。
【后記】走出黃梅小學,由近及遠,鄉村的灰瓦白墻,湖水蕩漾,遠處山如眉黛,白云悠悠,陽春三月的空氣如此清新。回望校園,整潔簡單的四合院式校園,三面兩層建筑小樓緊緊環抱住小廣場上的國旗,和一棵直指蒼穹的大樟樹。“苔花比米小,亦學牡丹開”,幸福來的早或來的晚,但遲早會來,因為有奮斗中汗水的陪伴。“無需人夸顏色好”的坦蕩,留下的是行為自覺中,“只留清氣滿人間”的自信與擔當。
“到人間巧手同繡好山河……”樂音聲中,微風起,眼前那棵根深葉茂的大樟樹,枝葉婆娑,凝視著國旗下玩耍的孩童,似乎也深深地陶醉著,輕歌曼舞……
(王書鴻 王龍 姚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