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車改變市民生活節奏

【核心提示】
上下班騎自行車、去家附近商場、超市購物騎自行車……一年前,為旨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公交難題,我市北部新城率先推出了公共自行車。綠色、低碳、環保的公共自行車逐漸進入并悄然改變和“刷新”著市民的生活節奏。
運行一年多以來,公共自行車日使用頻次突破上千人次。在如今共享單車持續走熱的情況下,城市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情況怎樣?未來公共自行車又將向什么方向發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市民正在宜秀區北部新城的服務點取車。)
控制好時間 租騎一年沒花錢
4月3日上午7點,在宜秀區大龍山鎮學院路附近一小區門前的公共自行車網點,迎來了準備送女兒的市民程趙蘭。看著滿滿一排公共自行車,程趙蘭和女兒分別從中選了兩輛白綠色相間的車子,拿出手機APP放在自行車鎖止器上方的感應部位,“叮”的一聲,自行車便自動解鎖了,從刷卡到取出自行車,只用了不到10秒鐘的時間。
騎行的一路上,程趙蘭和女兒基本保持勻速,大約二十分鐘后到達孩子學校附近的公共自行車網點。看到孩子將車推入鎖止器,信號燈提示還車成功,程趙蘭又沿原路騎行返回家附近的公共自行車網點。
“現在家周邊的公共自行車網點越來越密集,走到哪兒都好停,自己每天都要騎上兩三回。”今年43歲的程趙蘭是公共自行車的擁躉。她覺得騎車不僅鍛煉身體,而且方便又實用。“手機掃碼就可以騎走,到了地方就能輕松地鎖車走人。而且還能帶著孩子一起鍛煉身體。每天和她一起騎車上學、放學。周末還可以一家人一起騎車到公園,多好啊!”
程趙蘭說,她基本每次騎行都把時間控制在1小時的免費期內,使用一年下來,自己只交了押金兩百塊。
在她看來,運行一年多的公共自行車不僅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組成部分,更是融入市民生活的文化符號,是城市綠色出行的金名片。外出時借一輛公共自行車代步已成市民的出行新時尚。
單車日周轉率已達到3次
據北部新城公共自行車項目運營經理張莉介紹,經過一年多的運行,項目已進入運行新常態。目前已有10000余人辦理公共自行車租賃卡或注冊租車APP,騎行量最高一天1027次,總騎行量達30余萬次。
張莉告訴記者,自2017年正式運營以來,北部新城已累計建成公共自行車服務網點22個,投用自行車700輛,服務范圍基本覆蓋大龍山鎮核心區域。平均日使用頻次突破上千人次,單車日周轉率已達到3次。
公共自行車的出現解決了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張莉告訴記者,最后一公里是,從公交車站點到居民小區的距離,從居民小區到商業區的距離,從居民小區到公園廣場的距離。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一個補充,公共自行車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
從滿足群眾的需要、提升市民幸福感出發,為外來游客和群眾的短途旅游提供便利,同時倡導市民愛上自行車、愛上綠色出行、減少城市污染、促進城市交通科學和諧發展,這便是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根本出發點。
目前公共自行車的租車點主要分布在政府以及行政職能部門、廣場公園、公交車站點、學校和居民小區門口等部位,基本覆蓋了人流量密集地區。北部新城公共自行車投入一年來,投放的自行車無一丟失和損毀。
在張莉看來,取得這樣的成果是因為建立在有序的基礎上,實施定點停放。考慮到國民素質的現狀,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負面效應,提前做好防范性設計,才能規避風險。
(4月3日上午,市民騎行在宜秀區北部新城的路上。)
公共自行車未來有望在城區“上崗”
最近幾年,各地共享單車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說明人的素質需要制度去約束。
區別于一般的共享單車,公共自行車則是以政府為主導扶持,委托專業性團隊管理維護運營,并接受政府監管及考核。
張莉告訴記者,公共自行車一小時內免費騎行的公益定位,統一規劃管理保證車輛秩序和質量等優點,避免出現無序停放,造成單車“墳場”的后果。無論是有樁也好,無樁也好,都不能無序,市民隨時隨地換騎自行車需要“按圖索驥”。
為規范用戶的騎行,項目將GPS和通訊模塊集成在自行車的智能鎖上,實現對單車軌跡的準實時記錄。未來對現有服務站點進行補充、加密和擴容建立在有序規范的基礎上,還會將個人信用作為公共自行車租賃的依據。
不過與公交、地鐵不同,公共自行車不屬于傳統公共交通體系,其運營發展關鍵在于找到適合的可持續方式。可以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讓公共自行車“走”得更久和更遠點。目前北部新城選用的自行車每輛價值1000多元,短期內實現盈利可能性很小,從立項建設到日常運營,尚需加強監管和政策扶持。
記者了解到,眼下公共自行車已陸續在懷寧縣城等地開通,據規劃設計,下一步,還將擴大公共自行車的覆蓋范圍,方便更多市民出行,未來有望覆蓋安慶城區。
(記者/柯慧敏 黃有安 通訊員/嵇奕華 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