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低矮的棚戶區,仰望周圍的高樓大廈,期盼能擁有其中一扇小門,讓家人幸福安居,這是居住在棚戶區的家庭最樸素的夢想。
在安慶市宜秀區祥和路兩側,有這樣一個“明星”還建小區:位于市政務中心核心地帶,距離市政府、市立醫院、市體育中心只有500米路程,去康熙河景觀帶也只需要10分鐘,大型購物中心、商業街區和優質中學資源皆毗鄰小區,周邊還規劃有幼兒園和農貿市場,新建的18個班規模的月形小學今年秋季即將招生,小區內環境優美,小區外有3條公交線通往市中心......
這就是安慶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有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月形社區祥和南北苑。
“我在這里住了三十年,終于盼到這一天啦,舊房換新房,我們一家人都挺高興的。”宜秀區白澤湖鄉月形社區的徐大姐在小區看房現場樂呵呵地說。筆者看到,月形社區曾經的破舊棚戶區早已不在,一幢幢嶄新的高層電梯房已整裝待發,等待分配。
今年53歲的徐淑萍,1988年從潛山嫁入月形社區,住在還不到兩米高的破舊小坯屋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在2009年的征遷中,她家被列入其中,時至今日即將搬入新居。
從今年7月2日起,祥和南北苑安置工作正式啟動,月形社區從原拆遷居民10個村民組中各選出1名組長,每個組長組織該組居民到即將還建的樓棟中看房、驗房,提前感受新居環境。
“馬上要從以前的小平房搬到這樣的電梯公寓,感覺還真是不一樣,一直就憧憬著住進這樣的小區。”來祥和北苑看房的還遷居民李加繼說。
得知即將安置的消息后,李加繼和街坊們都迫不及待地來新小區開始看新房、選戶型,等待抽簽、選樓層、拿新房鑰匙。
李加繼對未來的憧憬在祥和南北苑都變成了現實。這里26~33層設計精美、整齊劃一、采光良好的36棟高層電梯房巍然挺立,小區內配備了地下停車場,40%的綠化率使小區更貼近自然,整個小區儼然是個大花園。
杜甫有詩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像徐淑萍和李加繼一樣,該社區600大戶、2000余人征遷人口都即將改善住房條件,圓安居夢。
城市在擴展,星星點點的城郊村逐漸被融入城市,成為“城中村”。在城市高速發展的進程中,這些“城中村”滯后于時代發展步伐,游離于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環境亟待解決,逐漸成為一個個被忽視、被遺忘的角落。
實施棚戶區改造的目的是改善群眾的居住條件,同時還兼顧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后續的諸多問題諸如治安、上學、就業、出行……這些問題怎么解決?安慶市委市政府以優先發展民生為先導,計劃在祥和南北苑打造集綠化、亮化、休閑養生、商貿銷售、醫療教育等配套設施,讓棚改房比商品房更“優”,成為安慶市區獨特的人文新景觀。
同時,以現代城市發展的眼光規劃棚戶區改造,突出規劃先行,把棚改規劃、安置住房規劃與城市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把安置房建設納入重要考核指標,統籌考慮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電、供氣、通訊等服務配套和基礎條件的改善,同步考慮雨污分流、垃圾處理、休閑綠地等問題,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讓群眾搬得放心、住得安心、過得舒心,充分利用棚改讓城市舊貌換新顏。
“學校就在眼前,醫院就在身邊。居住環境比以前有很大改變,生活品質也會大大提高,這些都是棚改民心工程給我們社區居民帶來的福利。”月形社區黨支部書記方芳對棚改安置工作體會尤深,她告訴筆者,“雖然我們2005年已經村改居,但群眾住的房子都是自建房,墻壁脫落,屋頂滲水,早就不適合居住了,政府給大家換成電梯新房,居住質量改善了,這就是好事!”
宜秀區月形社區正以周邊建設提升人氣,以人氣帶動經濟,從而使曾經的棚改區在延續繁榮的同時為城市建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踮起腳尖,就能觸到陽光。市政務核心,新房新家園。我們堅信,不久后的宜秀會讓更多的群眾走出棚戶區,沐浴著幸福陽光開啟美麗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