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亭村依托花溪茶谷,做強茶產業,推動鄉村振興;白林村依托鄧稼先紅色經典景區項目,做好紅色旅游文章;虎山村打造千畝山芋基地,做強金虎山粉絲產業;五橫社區聚焦“三變”改革,盤活集體資產,做精養老和水餃文化產業;曰公社區搶抓高鐵發展機遇,依托獨有山場資源,打造歐式風情小鎮。近年來,宜秀區大力實施村集體經濟“658”發展計劃,力爭用2至3年時間,使全區6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8個貧困村轉變為示范村、特色村、先進村。今年,該區五橫鄉更是緊跟發展步伐,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舉措,積極探索出符合村情實際的產業發展路徑,以“六個一”,即“瞄準一個目標,配好一個班子,踐行一個承諾,建立一套機制,找準一條路子,培育一批產業,”培育村級“造血”功能,讓鄉村振興有了落地生根的“活水”。
“三變”改革盤活集體經濟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五橫鄉踐行“黨建打頭陣,無往而不勝”的工作理念,按照“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推行“黨支部+鄉村振興+三變+脫貧攻堅+N”的黨建+新模式,并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幫助培育發展穩定增收的主導產業和村級集體經濟項目。
今年該鄉按照一村一品要求,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積極尋找企業合作,為“三變”改革工作運行提供保障。目前楊亭村合作企業5個,白林村3個,虎山村2個,五橫社區3個,曰公社區2個。“今年引進白麟尖田園綜合體,將700余畝土地入股,帶來10萬元分紅收入;將原本經營虧損的養老中心轉給企業經營,以房產入股,每年分紅10萬元;此外,今年抓住高鐵建設的機遇,成立勞務公司,接做小工程帶來10萬元的收入……”10月17日,五橫社區黨支部書記楊善文向記者細算了一下村集體的收入賬。
“五橫社區曾經負債140萬元,現在不光債務還清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底還將突破50萬元。”五橫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善文告訴記者,五橫社區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試點,盤活閑置集體資產,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從曾經負債累累到將突破50萬元。而白林村作為宜秀區8個貧困村之一,將“三變”改革工作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引進龍云生態田園綜合體,解決13戶40余人的就業;建設光伏基地40余畝,帶動周邊20余戶貧困戶用電。通過引導農民以土地、林權入股,將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的基礎設施作為集體固定資產入股,每年為村集體創造50萬元的集體收入,為每戶創造了保底分紅和再就業機會。去年如期實現貧困村出列,全村96戶242人貧困戶如期脫貧。加緊建設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的“兩彈元勛”鄧稼先故居,致力于打造集書畫鑒賞、交易、培訓、交流和展覽為一體的書畫藝術村,將大大滿足今后更大范圍的文化交流、參觀學習的需要,同時推動周邊村居鄉村旅游經濟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
10月17日,在虎山村看到,位于該村板塘村民組的紅薯基地,今年采購栽種的優質紅薯已臨近豐收;粉絲廠內新安裝的紅薯淀粉生產線正在調試。“還有半個多月就可以收獲了,村里的粉絲廠也將開工生產。”虎山村黨總支書記余朝陽說。
虎山村長久以來就有種植紅薯的傳統,家家戶戶種植面積共計約有千畝。為壯大村集體經濟,虎山村依據淺山丘陵的地形地貌,將紅薯種植、粉絲生產作為特色產業發展。2015年建成總面積600平方米的虎山村粉絲廠,采用傳統方式制作紅薯粉絲。
余朝陽介紹,虎山村粉絲廠每年生產粉絲成品2噸左右,但由于成本過高,年經濟效益不算太好。今年,虎山村完成建設90畝集中連片的紅薯生產基地,并在粉絲廠新建紅薯淀粉生產線。“虎山村紅薯基地并通過‘公司+農戶’的模式規范運作,為虎山村經濟發展和貧困戶經濟增收夯實了基礎。新的生產線投入使用后,每年可生產5至8噸粉絲成品,銷售額將超過5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將增加20萬元以上。”
相比于虎山村,曰公社區圍繞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構建集果蔬種植、水產養殖、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激活現代農業的“活力因子”。曰公社區茶葉、桂花種植面積達千畝,村級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實現勞務用工20余萬元,此外積極引導楊梅基地升級轉型,2017年收入首次突破百萬元,同時計劃新增特色經果林200畝,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生態旅游助推村強民富
位于楊亭村大煙沖水庫上游的楊亭茶場,過去是集體林場,山場面積2700畝,森林植被保護良好,風光秀麗。在林權改革中,楊亭村尊重農民意愿,沒有均分到戶,而是作為集體資產,依托獨特自然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茶葉種植、加工為主的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如今,茶園從原先不足30畝發展到高標準有機茶園700畝,楊亭村創辦了集體茶廠,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楊亭”牌“龍山野茶”商標,資產從當初的不足萬元增加到千萬余元,產值也從幾千元增長到150多萬元。“龍山野茶”已順利通過國家綠色有機茶認證,獲安慶市首屆茶博會銀獎,產品供不應求,每年為村集體創收近百萬元,并帶動100多名村民就業,勞務收入超過60萬元。
楊亭村黨總支書記楊凱介紹,該村圍繞“生態立村、產業興村、旅游富村”這一思路,近幾年來通過招商引進了7家生態農業企業,涉及耕地流轉面積1650余畝,山場流轉面積3600余畝,大力發展茶旅經濟、賞花經濟、采摘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茶場的茶葉產量超過5000斤,各類節慶活動接待游客30萬人次,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目前已達到120萬元。”楊凱說。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楊亭村示范帶動下,該鄉其它村還積極利用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發展民俗,把鄉村旅游作為主打產業。形成了一批特色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和節慶活動,楊梅采摘節已成為安慶市知名節慶,綠色生態環保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日趨完善。該鄉還借助兩鄧故居、中國秀園、楊梅基地、田園綜合體和集體林場的資源優勢,成功舉辦四屆郁金香花展,三屆楊梅采摘節,三屆五橫過大年年俗活動和兩屆鄧石如書畫展。每年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創造旅游收入近200萬元。“五橫茶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虎山村“金虎山”粉絲獲“綠色食品”和安慶市著名商標稱號。全鄉5個村(社區)都有茶葉種植,總面積達4000畝,其中楊亭村、白林村、曰公社區茶葉已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年產新茶8000余斤。預計今年每個村(社區)實現集體收入50萬元,其中,楊亭村集體收入將突破150萬元。(吳禮河 楊一 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