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久旱塵飛揚,逢雨成泥塘。”這正是以前白澤湖鄉龍華村羅咀、中心、卓咀三個村民組出行的真實寫照。隨著總長約700米生態路的修建完成,打通了村級道路和戶戶通道路連接的最后一公里,使這三個村民組的出行面貌大為改觀,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戶戶通道路是修成水泥路還是生態路,怎么修,如何統籌兼顧各方農戶的利益和想法。白澤湖鄉龍華村“兩委”在立項之初便集思廣益,發動美麗鄉村理事會成員走進農戶家中,向他們宣傳生態路的多種好處:
其一、生態路材質上采用的是荷蘭磚,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氣、保水性,同時具有降溫、降噪、調節氣候、提高空氣質量、保持地表水循環的多項功能。
其二:道路水泥硬化雖然省工省力,但是很多戶戶通道路直穿村民屋腳而過,寬度低于3.5米,不符合上級水泥硬化道路標準,因此適宜修建生態路,鋪設前底部先以水泥砂漿為基礎,保證道路硬度和耐久度。
其三: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與發展兩難的問題。例如卓咀組潘孝明戶,如果要修水泥路硬化,按照水泥道路3.5米標準寬度,必須要放倒門前幾十年的老香樟樹,理事會成員了解這一情況后多次入戶和他協商,可以采取生態路的形式,按照寬度2.5米鋪設施工,即方便了出行也能保護老樹。
在施工中龍華村“兩委”加強對工程的質量監督,讓美麗鄉村理事會成員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嚴把施工關、材料關、工藝關,并要求施工方代表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確保按質按量完成工程建設。
興修生態路一舉多得,打通了道路微循環,直接帶動了龍華村10余名勞動力就近就業。鼓了錢袋子,奔向好日子。羅咀組貧困戶張白貴見到筆者,他滿臉笑容直夸黨的政策好,生態路修到家門口,出去務工也方便不少,家里灰塵少了,人居環境更好了。
該項目工程直接惠及龍華中心村107戶300余人,改變了村民們行路難的狀況,改善了農村的環境面貌,讓民心和黨心靠的更近,讓生態路助力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生活更好。(高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