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宜秀區白澤湖鄉將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狠抓扶志扶智扶德,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實現文明實踐與脫貧攻堅的“雙豐收”。
文明實踐是脫貧攻堅的“加速器”
白澤湖鄉結合重點工作,以農村改廁、創建“綠色庭院”、“四旁四邊”綠化提升行動為抓手,聚焦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共繪美麗鄉村畫卷。該鄉積極組織創建綠色庭院,促進庭院整潔有序,動員轄區內王美英等貧困戶參與創建綠色庭院工作中,改善貧困戶家中的人居環境,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生活信心。“咱家這個農家小院,配上些許綠色,整體感覺就不一樣了。園林設計師告訴我,這個位置栽種一棵桃樹,旁邊加上一棵梨樹,寓意桃李芬芳,邊上點綴一棵紅花玉蘭,既能看景,又能吃上果實。看到自家庭院充滿了綠色,心情也好了。”貧困戶王美英微笑著說道。
文明實踐是密切關系的“潤滑劑”
據悉,該鄉充分利用鄉綜合文化站、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文化陣地,組織了“送戲下鄉”、“公益文化大講堂”“農家書屋閱讀”等系列精神扶貧活動,聯合區、鄉、村共同開展“精準扶貧、文化惠民”演出,并協調組織公益電影放映,豐富貧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8月以來,區文化民生工程“送戲下鄉”演出隊來到白澤湖鄉村(居)文化廣場,為這里的村民送上一場文化盛宴。演出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貼近實際生活的表演,尤其是把脫貧攻堅中的新變化、新氣象以表演的形式搬上了百姓舞臺,送到群眾家門口,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文明實踐是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為了跑出脫貧奔小康的加速度,該鄉盤活鄉土文化資源,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道德講堂等載體,開展各種主題宣講活動,激發貧困戶的自主脫貧意識,鼓起了“我要脫貧”志氣,潤物無聲般引導貧困群眾依靠自身努力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同時,該鄉依托該鄉傳統的文化資源,成立了白澤湖鄉紅廟龍燈隊,并于2010年通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參加各項演出千余場;建有兩支黃梅戲劇團2支,曾獲得安徽省“百佳院團”稱號,原創扶貧小戲《喜從天降》深受群眾喜愛讓貧困群眾;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文化下鄉活動、宣講好政策,倡導文明新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精神力量。(劉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