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22日電 (記者喬雪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顯然,新基建已成為今年政府工作的關鍵著力點之一。
一業帶百業,新基建無疑將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業內人士指出,新基建聚焦高科技領域創新,能夠更好地培育新產業和新動能,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疫情后中國經濟恢復打下一針強心劑,為中國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新基建涉及的諸多版塊中,智慧交通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涉及智慧停車、智慧公交、車路協同、交通大數據等多個領域,而車路協同可以說是未來智慧交通發展的主要領域。
近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做好交通促進消費擴容體質有關工作通知》。通知中指出,推進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數字化水平。推進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技術應用。
車路協同是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等技術,全方位實施車車、車路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并在全時空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和道路協同管理,充分實現人車路的有效協同,保證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從而形成安全、高效和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
車路協同的應用場景包括:盲區預警、多車協同換道、交叉口沖突避免、行人非機動車避撞、緊急車輛優先通行、車速引導、車隊控制、車隊協同通過信號交叉口。以盲區預警為例,安裝在道路兩側的高線數激光雷達可以更全面、精準地捕捉到不同距離、不同角度的交通信息,并把這些交通信息通過5G網絡實時傳輸至車端,從而起到交通預警的作用,防止交通事故發生。
當前,路端的傳感器配置以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為主,但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激光雷達在分辨率、測距精度以及對道路環境致密信息的覆蓋上顯然更勝一籌,在進行路端布置時,可以有效減少沿路的傳感器布置數量,簡化整個系統,提高系統可靠性。未來,隨著成本的下降和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激光雷達在路端的應用必將得到大力推廣。
研究機構在對車路協同市場規模的預測中指出,未來五年,僅國內的高速公路車路協同示范項目對路側激光雷達的需求規模就接近20億元,而城市交叉路口對路側激光雷達的需求規模則超過60億元。
“車路協同對激光雷達的需求,對國產激光雷達制造商是絕對不容錯失的發展機遇。” 禾賽科技首席執行官李一帆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產激光雷達傳感器已經率先在部分路口開始試點,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成本的不斷降低,未來它們將逐步在普通道路路側得到普及。
專家指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對新興技術需求最大的領域之一,也是新基建最大的應用場景集合,構建“基于新基建的智慧城市產業集群”對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新基建的興起,將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巨大的發展機遇,未來幾年,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激光雷達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進一步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換言之,有了好的新基建作為發展載體,智慧城市建設將加速推進。
“技術自主創新一直都是科技企業賴以生存的‘武器’,關乎企業能否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而新基建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其建設和發展的核心也都在于技術創新。”李一帆認為,在新基建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相比于政府部門和國企,很多民營企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中完全有能力探索出更高效的解決方案,因此新基建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也將充分激發民間投資參與的積極性,調動民營龍頭企業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市場應變力,形成‘共建、共商、共贏’的合作生態。”
(責編:喬雪峰、夏曉倫)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