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 id="6w2cq"><pre id="6w2cq"></pre></ul>
    • <strike id="6w2cq"></strike>
      <samp id="6w2cq"></samp>
    • 首頁 > 文化教育 > 正文

      學校教育如何在疫情期間升級重啟?

      日期:2020-04-16 09:28:37   來源:   點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選擇戰略性防守,整個社會仿佛被按下“暫停鍵”。隨著疫情好轉,社會各個系統陸續重啟,而最后也最牽動人心的就是學校,只有當各級各類學校都恢復正常秩序,才標志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不斷增大的背景下,重啟后的學校教育依然面臨疫情的挑戰,這也意味著學校教育的重啟,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應以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為導向,進行系統的升級,進入一個更加安全、更加開放、也更有韌性的新階段。
       
        一、如何保障學校教育更安全?
       
        學校安全是社會的底線,而學校恰恰因為人員高度密集,成為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學校建筑實現了抗震加固,補上了校園安全的一個重要漏洞。同樣,這次疫情也警示我們,必須在校園傳染病防控方面打上重要補丁。
       
        學校的疾病防控有賴于社會的專業支持,但學校也應該有自身的“免疫系統”。一是完善校園防控體系。在全社會的防控中,學校是相當于社區的基本單元;而在學校層面,基本防控單元就要細化到每個宿舍(中小學可能是班級)。在這個具體單元中要落實好發現、隔離、轉介等各項舉措。二是加強應急預案管理。預案是應急管理的重要抓手,針對疾病防控的預案管理必須提上日程。這種預案不僅要科學縝密,更要有基于預案的系統培訓和反復演練,讓預案在關鍵時刻能真正發揮作用。三是具備基本處置能力。校園隔離點建設和基礎防疫物資的儲備,是這次校園疫情防控的戰時舉措。但從長遠看,應當作為學校的一項基本建設,這樣學校有了從正常狀態迅速轉換到應急狀態的空間和物質基礎,也就有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四是常態化的安全教育。疾病防控是安全教育的新課題,也應該是學生返校開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學校才有了應對疾病傳播共同的思想基礎。
       
        學校自身的安全能力建設,既是當前應對復雜形勢的必然選擇,也是化危為機的主動謀劃。即使學校的教育已經重啟,只要全球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是要時刻葆有“兵臨城下”的危機感,隨時準備接受可能出現的疫情反彈等現實危機的挑戰。
       
        二、如何更新學校教育的形態?
       
        學校延期開學期間,在線教育備受社會關注。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生前曾有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不僅是對技術,更是對教育,特別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實踐的拷問。顯然,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就需要實施有技術支持的重大結構性變革,而不是漸進式的修修補補。疫情期間的教育,讓我們看到了這種“變革”的曙光。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因為“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要求,課堂教學從“面對面”變成了“屏對屏”,知識獲取方式和傳輸方式、“教”和“學”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學校教育形態呈現出全新的狀態。這也成為世界在線教育發展過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境外媒體報道稱,“中國進行一項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實驗,這一景象史無前例。”這個“實驗”意味著“我國可能正在經歷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師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培訓工程”,其深遠的影響難以估量。這個變化,在學生返校之后未必會持續。但當大部分老師有了全面“觸網”的初體驗之后,消除了原有的“恐懼”和排斥,也許更多創新的“混合式教育”,會在學校教學中不斷涌現——老師會把現場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各自優勢更加靈活地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效果的優質升級。
       
        疫情之中,也許是無意間埋下的一顆“變革的種子”,可能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大事件。那些富有遠見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適時地澆水施肥,讓這顆種子盡快發芽開花、結出碩果。
       
        三、如何推動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融合發展?
       
        在延期開學的決定發布之后,一些校外培訓機構顯得更有準備,有的迅速推出線上課程,有的向學校教育伸出橄欖枝、主動開放技術平臺爭取合作雙贏。而在學校“網課”上線之后,不少家長因為節省了學校與校外培訓之間的奔波時間、可以在學校課程和校外培訓課程之間自如切換而感到慶幸。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似乎呈現出各方樂見的“和諧”,這也引發了關于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思考。
       
        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近年來卻因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被列入專項整治。整治對建立規范有序的校外培訓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并未徹底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問題。校外培訓機構因為家長的選擇而存在,形形色色的校外培訓機構,有的以超前搶跑吸引家長而為人詬病,但更多的還是憑借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贏得了家長肯定,甚至被部分家長看作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剛需”。對于這部分家長,校外的“剛需”與學校教育剛性的時間安排和學業任務疊加,造成了學生一直減不掉的課外負擔。要破解這個難題,不僅要著力規范校外培訓,也要著眼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態。
       
        疫情期間的教育體驗給出解決問題的重要啟示,就是促進學校教育與校外培訓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學校教育要從校外培訓中汲取科學合理的養分,以寬廣的胸懷和奮進的姿態鞏固主陣地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優秀的校外培訓內容和先進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合作方式進入到學校教育的體系,增強學校教育活力,同時減少學生家庭在校外培訓方面的投入和負擔。希望在學校教育重啟之后,能夠鼓勵一些類似的探索。
       
        四、如何更好協調“五育”?
       
        學校教育的內容設計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從最初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體現了對教育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但對于“五育”之間的關系,不同的教育理念,就會形成不同的教育實踐。這次疫情防控,可能會刷新人們對體育教育的認知。
       
        抗“疫”實踐證明,戰勝疫情最有效的良藥就是健康體魄,健康和其他所有的一切,成為1和0的關系。這也倒逼我們重新思考,學校“五育”之中體育和其他教育到底是什么關系?其實在社會層面,相關的質疑由來已久。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假如在學生步入大學之前,就成為一個個“小胖墩”和“小眼鏡兒”,顯然不符合我們對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要求。對體育教育應該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再認識。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這樣寫道,“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體,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蔡元培先生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這樣前瞻的教育主張。體育事實上是一種將體質意志和精神教育,有機融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手段,體育教育也應作為承載“五育”的綜合載體在學校教育中重新定位。
       
        近年來,我們就加強學校體育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貫徹“每天鍛煉一小時”,強化“健康第一”理念,但效果并不理想,其根源在于認識不到位形成錯位的辦學“政績觀”作祟。以體育為本,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推進,需要在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方面進行系統重構,而不是簡單的課時調整,這意味著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這次疫情猶如一面鏡子,讓我們再次看到教育的“病灶”。當學校教育重啟之后,期待著一場關于學校體育的思想大解放。
       
        五、如何打通家校連心橋?
       
        疫情來襲的短短幾個月內,家校關系問題充分凸顯出來。一是社會面持續關注開學時間,有關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體現了公眾對社會回歸正常的期盼,也反映了家長不斷累積的深層焦慮。個別家庭因為特殊時期親子關系處理不當,甚至引發了極端事件。二是線上教學啟動之后,家長對學校“頻繁打卡”的要求和“花式作業”的壓力感到不堪重負,紛紛吐槽。這兩類輿情反映了當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和諧的深層次問題。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各有特點也各有分工,只有各安其位、同向同行才能夠相得益彰,形成教育的合力。反之就會引發教育秩序的混亂。現實中,有的家長認為學生進了學校,學校教育就應當承擔起學生教育的全部責任,渴望開學就是希望盡快實現責任的轉移。有的學校把家庭教育等同于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把教師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轉移給家長,平添了家庭負擔。而在疫情期間,教師遠程指揮、家長具體操作的模式更加激化了家校矛盾,這種矛盾不僅制造了社會焦慮,也弱化了教育的整體效果。這正是當前教育的積弊。
       
        要真正改變這一現狀,面臨著從“知”到“行”的跨越。教育行政部門更多著力在學校教育,在統籌三種教育方面,既缺乏有力的抓手,也缺乏有效的機制。解決好這一由來已久的難題,正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要求。這次疫情引發了關于家校關系的審視,也倒逼我們加快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六、如何實現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互動?
       
        學校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教學內容體系化,這當然有助于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但封閉的體系也會削弱教育的時效性。疫情期間出現了一個熱詞:“在經歷中學習”。學生在幾個月中所見所思,所感所悟,對成長的促進作用并沒有因為延期開學受到影響,這是一個客觀現象。但是如果學校教育能夠主動介入,用好這個規律,放大它的作用,則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疫情期間,學生主動了解傳染病的防治知識和方法,積極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可能成為其畢生難忘的深刻記憶和人生體驗;那些最美“逆行者”的感人事跡,則可能啟發學生如何承擔個人的社會責任;還有更深層次的,學生可能認識到,戰勝疾病最終要靠科學,有效防治必須有法治和誠信的基礎。以上理念和認知的形成,是在學校教育目標中早已明確,卻在既定的教學內容體系中難以呈現的,這就是社會大課堂對學校小課堂的補充作用。這些年,我們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教育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一些老師習慣像“鴕鳥”一樣,只關注教材體系,而對社會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課堂上空洞的說教根本解決不了學生對現實的困惑。這種情況,在一些自然科學也是如此。學校教育往往是把從生活中形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沒有教會學生用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從學生層面講,這是所學非所用;從學校層面講,這是培養和使用脫節,造成了“兩張皮”。
       
        學校教育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良性互動,應當研究把家事國事天下事有機納入教育教學的機制,把生產生活的生動實踐轉化為鮮活課堂,置身現實場景辦好學校教育。這是疫情經歷對學校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啟示。
       
        疫情還在繼續,但疫情終將結束。在戰勝疫情的過程中,疫情也改變了我們,而教育的改變向來是緩慢而艱難的。從歷史的視角看,我們正在經歷的也許是一次難得的社會實驗,讓我們在整個社會停下來慢下來的過程中,有一些更清醒的思考。如果這些思考最終能轉化為一些行動,則可能彌補這個實驗所付出的代價;如果學校教育能夠有些許的改變,迎來我們期盼中的系統升級,則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經歷這場災難之后的意外之喜。
       
        作者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 
       
      (責編:郝孟佳、何淼)

      上一篇:記者觀察:“博物館+”熱起來,點亮民眾文化生活

      下一篇:今年上半年部分考試取消 包括英語四六級口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女人18毛片a级|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男彩虹用的app小蓝|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观看| 高清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干| 三上悠亚ssni409在线看|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 五月天婷婷社区| 欧美另类69xxxxxhd|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 内蒙大叔打桩机| 美国bbbbbbbbb免费毛片|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香蕉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1024视频在线|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的免费网站| 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好妈妈5韩国电影高清中字| 亚洲中文字幕av在天堂| 正在播放国产伦理片| 人妖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美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00粉嫩馒头一线天萌白酱| 花季传媒app免费版网站下载安装| 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国产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 www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2018天天射|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国内一区亚洲综合图区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