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秀區:“七大”創新舉措 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
日期:2021-11-02 12:40:29 來源: 點擊:
種上生態“搖錢樹”,打造林下“聚寶盆”, 探索森旅“富民路”。2017年,安慶市宜秀區啟動林長制工作以來,該區以“宜商、宜居、宜學、宜游”的生態型現代化新區為奮斗目標,大力推進綠色宜秀建設,堅持以林長制改革創新為抓手,發揮近郊優勢,結合鄉村治理,不斷調優林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通過實施“七大”創新舉措,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全力打造宜秀區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建設樣板。
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區位重要
宜秀區位于安慶市東北部,與懷寧縣、桐城市、樅陽縣毗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有大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菜子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巨石山省級森林公園、安慶沿江濕地自然保護區、巨石山4A級國家風景名勝區,是安慶市民的度假花園。
宜秀區現轄2鄉3鎮1個街道,共60個村(社區)。國土總面積414平方公里(其中濕地面積123平方公里),林業用地面積132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積112平方公里。全區森林覆蓋率41.7%、綠化率48.1%,區內植物有146種214屬1638種。獸類8目14科28種。鳥類16目40科191種,水鳥89種,候鳥和旅鳥147種。兩棲類有2目8科12種。
完善林長責任體系,實現體制創新
落實林長制責任,確保林長制到林“長”治。通過健全架構。建立區、鎮、村三級林長體系,設立三級林長制辦公室,抽調專人辦公,設有區級林長11名,鄉鎮級林長53名,村級林長1115名。建立“五個一”林長信息平臺(“一林一檔”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標規劃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務制度、“一林一員”安全巡護制度、“一林一警”執法保障制度),“三員”既責任分工明確,又相互協調配合。通過壓實責任。簽訂林長制工作責任書,下發年度林長制工作要點,分解任務、細化舉措,嚴格落實各級林長、林長會議成員單位、各鄉鎮(街道)職責,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制定林長制考核辦法,精準考核,精準評價,實現山有人護,林有人管,責有人擔。
設立村級生態專員,實現保護創新
為進一步推進林長制工作在基層落地生根,根據區委區政府要求,全區60個村(社區)在村干部當中設置一個村級生態專員,年齡要求在50歲以下,會電腦、手機終端操作,實行林長、河長、路長“三長合一”。生態專員以生態保護為主,并細化專員職責12條并上墻公布。生態專員既是戰斗員也是指揮員,既要做好日常巡護,還要負責護林人員管理。生態專員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填寫工作日志,年終考核,以獎代補。
健全政策支撐體系,實現改革創新
先后制定出臺《宜秀區三級林長抓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責任體系》《安慶市宜秀區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暫行)》《宜秀區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暫行)年度實施細則》《宜秀區林業新型經營主體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宜秀區林業疊加保險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有力推深林長制改革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林業科技隊伍建設,建立楊梅、藍莓、葡萄、山楂、箬葉等林業科技示范平臺,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支持林業產業發展,實現試點創新
“一村四企”是安慶市委市政府在全市率先啟動林長制改革發展林業產業試點工作,市直16個部門聯合宜秀區相關部門現場辦公,支持解決“一村四企”的建設用地、園區道路、供電供水、水利基礎設施等系列問題,增強林業企業發展后勁。宜秀區借“一村四企”林長制改革示范契機,搶抓機遇,突出苗木花卉、鮮果、蔬菜、茶葉等主導產業,按照“區級統籌、鄉鎮實施、村級服務”的工作原則,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產業先導、科技指導”為線,帶動全區林長制改革,全面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林長制改革示范,“一村四企”共整合各類項目資金3000余萬元,供水供電及通訊問題全部解決,申報解決建設用地48畝,完成園區道路建設13.35公里。兩年建設中,潤家生態園完成400畝山場綠化,建成潤家歡樂農場,園區建設進度加快,2020年收入增加100萬元;戈雨生態園通過林下改造發展經果林,科技推廣山楂育苗,建設小微濕地項目等,年產值增加100萬元;中國秀園連續舉辦了三屆郁金香花展和五一花海歡樂游,形成了三產融合格局,年產值增加200萬元;綠豐園楊梅園連續舉辦了第四、五、六屆楊梅采摘節,通過整枝提質和項目實施,年產值增加100萬元;楊亭村花溪茶谷景區完成新擴建茶園200畝,提升林場制茶工藝,加強基礎設施等改善了景區面貌,吸引市民休閑旅游。2020年人均收入達2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0萬元。
2020年,全區參照“一村四企”林長制改革示范做法,結合百鄉百企產業振興工程,擴大改革試點,六個鄉鎮(街道)分別支持一個林業企業發展,均取得良好的示范推廣效果。
加快生態植被恢復,實現治理創新
“青山白化”專項治理是全市林長制工作四大示范工程之一,三年任務1500畝。宜秀區堅持疏堵結合、建管并舉,結合實際做到三大轉變,從傳統的造林模式向林業大戶承包造林模式轉變,從全面開花治理向集中連片治理轉變,從粗放治理向精準治理轉變,同時做好“減存量增綠量”工作,三年超額完成治理任務2021畝,“青山白化”植被及景觀恢復技術獲省級科技成果并立項推廣。“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堅持“三嚴”整治,杜絕增量,減少存量。
通過嚴管,對全區“三沿五區”范圍內的19524穴墳墓登記造冊,建立5個農村公益性公墓檔案及臺賬,規范管理,鼓勵引導高速出入口、重點水源地等重點區域墳墓遷移至農村公益性公墓4797穴。
通過嚴打,組建24人的“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巡查執法隊伍,組織集中巡查,實行有獎舉報,人防技防相結合,堅決遏制新增“青山白化”現象,嚴厲打擊私埋亂葬和擴墳修墳行為。在“五打”專項行動,懲治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35起,打擊處置“私埋亂葬、修墳擴墳、修碑立碑、私設刻碑點”等“青山白化”現象225起。在執紀方面,區委、區政府出臺了《宜秀區關于進一步堅強“青山白化”防控的暫行規定》,建立了長效機制,使私埋亂葬、修墳擴墳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并將打擊“青山白化”領域違法犯罪行為與基層組織建設、基層“拍蠅”有機結合,嚴肅查處直接參與各類“青山白化”行為,據統計,區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23件,給予黨紀處分23人;其中,撤銷黨內職務、責令辭去行政職務1人,黨內嚴重警告3人,黨內警告19人,誡勉談話8人,提醒談話3人,批評教育9人。
通過嚴治,加快墳墓周邊覆土綠化,實行“一山一策”,精準治理、項目化管理、一體化推進,并組織專家評審,科學施工,“包栽、包活、包遮蔽”,確保增綠見效,恢復自然生態。宜秀區“青山白化”專項治理取得良好成績,迎來全國各地20多個兄弟單位前來考察學習。
搭建林長智慧平臺,實現管理創新
2019年,宜秀區在全市率先啟動林長制智慧平臺建設,區林業局先后籌資60多萬元添置林長制智慧平臺設備,多次分級開展林長制智慧平臺培訓和演練,充分利用“啄木鳥”智能巡護終端系統,實行互聯網+護林員+生態專員森林資源巡護網絡。全區區、鄉、村三級林長制智慧平臺啟用,極大提升了區林業工作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市林長辦的充分肯定,先后兩次在全市林長制智慧平臺建設推進會中交流,并在省新聞媒體及安慶新聞聯播中專題報道。
建立“林長+檢察長”模式,實現執法創新
針對林長制改革工作中出現的權利義務邊界不清、體制機制運行不暢和責任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宜秀區通過建立“林長+檢察長”為主的“林長+”協作配合機制,進一步健全了涉林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強化了對林長及相關部門履行林長制工作職責法律監督,推動林長及相關部門落實依法治林管林責任,真正實現“林長治”。宜秀區“林長+檢察長”協作機制運行一年中,區檢察院駐林長辦檢察室共協同辦受理涉林公益訴訟案件線索8件,立案5件,履行訴前程序3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3件。
謀定而動,篤行致遠。“十四五”期間,宜秀區將緊緊圍繞林長制示范區創建,結合鄉村振興,以“貫徹新理念、發展高質量、融入長三角、起跳加速度”工作思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加快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余旭)
上一篇:吳曙到區委黨校秋季主體班作專題黨課報告
下一篇:鄭志主持召開中共宜秀區委常委會會議暨深改委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