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初秋的姥山社區一派生機盎然。放眼望去,處處鳥語花香、滿目蒼翠。憑借著茶葉、辣椒、水面等支柱產業的蓬勃發展,以綠色崛起奏響了鄉村振興之歌。
姥山社區位于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最北端,全社區595戶,2145人,其中脫貧戶36戶84人,社區總面積13.2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521.15畝,山場面積3000畝,水面積30000多畝。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開展以來,社區兩委針對基礎設施薄弱、交通條件差、產業發展步伐緩慢等“問題”,圍繞增加村集體收入、做實脫貧戶增收、人居環境提升這“三篇文章”,深入推進綠色發展,不斷厚植生態屏障。2021年,全社區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20萬元,社區人均收入達19500元,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可喜局面。
黨建引領激活鄉村振興發展動力
“過去村里懶漢、醉漢多,就算農忙時節,也有不少人在家里只顧打牌。‘種糧為吃飯,養豬為過年’曾是我們最真實的寫照。”說起近年來社區的變化,姥山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王凱感慨地說,如今只要是有事做、有活干,村里白天基本見不到人,大家都你追我趕,爭著把生活過得更好。
2021年底,姥山社區現有脫貧人口36戶84人,2017年已全部脫貧。為了確保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激發脫貧戶內生動力,我們從抓支部建設這篇文章做起,通過選優配強基層黨組織班子,著力提升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王凱介紹道,2021年在社區“兩委”換屆選舉中,把一批在鄉村振興中能干事、會干事的優秀年輕干部選拔到“兩委”中來;同時把黨員致富能人牢牢聚在產業鏈上,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
脫貧戶江清正在姥山社區辣椒產業園務工
“現在的日子可比以前有盼頭多了。”正在姥山社區辣椒產業園務工的脫貧戶江清說。過去家里的收入大多靠在家種田種地獲得,而80歲的老母親長期臥病在床,妻子身體也不是很好,兩個女兒都在上學,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家里被評為貧困戶以后,幫扶責任人和社區聯系干部隔三差五就到我家里來,幫忙出點子、想辦法、找對策,落實扶貧政策,自己漸漸有了信心。通過政策幫扶和我本人努力,我家在2017年順利脫貧,現在我和妻子在社區的辣椒產業園務工,每天工作80元,家里每年都有5萬余元的務工收入,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姥山社區黨總支還充分依托黨員活動中心為陣地,以講身邊致富故事、帶領發展產業等活動為載體,讓脫貧戶明白致貧癥結,清楚致富方向,大家共同參與掀起了“自己家園自己建、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熱潮,2022年姥山社區脫貧人口庭人均收入均能超過1.8萬元。
產業轉型釋放增收紅利
2022年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如何增加村集體收入,這是姥山社區兩委當前最需要謀劃和思考的工作。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姥山社區2022年社區發展辣椒產業,種植辣椒40畝,常年帶動20余人就業,其中脫貧群眾5人,辣椒產業讓我們找到了致富‘金鑰匙’。“全年畝產6000斤左右,每畝純收入五千元以上,辣椒產業可增加村集體收入二十余萬元,務農的群眾每人可增收5000元。”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王凱說起辣椒種植,如數家珍,細算著收入,胸有成竹。
姥山社區辣椒產業園采摘一派豐收景象
人居環境提升彰顯鄉村魅力
行走在村內干凈的柏油路面上,幢幢新樓房紅瓦白墻,房前屋后綠樹成蔭、瓜果飄香,這是姥山社區帶給外來游客的第一印象。“房子建好了,路也修通了,也有廣場了,走戶串巷鞋都不臟,我們姥山社區可是變了個好模樣。”正在自家院里伺弄花草的火箭組居民張建設樂呵呵地說。“以前我們組環境臟亂差、道路狹窄切破亂不堪,群眾出行十分不便。”張建設說,2020年社區申報了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點在我們組,現在整體環們漸漸摒棄了亂丟亂扔、亂堆亂放的陋習,養成了自覺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生活習慣,無論“面子”還是“里子”都境有了360度的大轉變,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的逐漸深入人心,居民越來越賞心悅目。正如張建設所言,生活的蒸蒸日上激起了大家建設美麗宜居新家園的熱情。近年來,姥山社區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結合開展“五清一改”行動,對主干道兩側的垃圾雜物、居民生活垃圾、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清理整治殘垣斷壁及庭院等現象進行了集中治理,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同時投資了150多萬元對社區主干道道路全部進行綠化和路燈亮化工程,讓姥山社區的“顏值”越擦越亮。
姥山社區人居環境提升成效顯著
隨著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的深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姥山社區處處彰顯迷人魅力:高達70%的森林覆蓋率繪就了“村在綠中、家在林中、人在畫中”美麗圖景;舊貌換新顏、鄉村變景區,四方游客慕名而來,村莊變景區的美麗基因被激活夯實發展基礎,助力鄉村振興……下一步工作中,姥山社區還將美麗鄉村建設融入到鄉村振興建設中,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治理,真正把姥山社區打造成“生態姥山、宜游姥山、和諧姥山”。
(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