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秀區堅持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夯實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盤活資源資產,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質的突破,帶動村集體增收邁入“快車道”。
書記項目帶來“紅火產業”
宜秀區高位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實施書記項目,堅持“黨建聚力+書記領航”,把基層黨建書記項目與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相連接,通過基層黨建項目化帶動鄉村振興項目建設組織化,奮勇爭先推進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羅嶺鎮為例,在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過程中,該鎮做優做特主導產業,將“小辣椒”作為鎮級黨委書記項目,深耕“辣椒經濟”,致力將“火紅辣椒”做成“紅火產業”,已全域覆蓋辣椒種植基地2000余畝,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推動辣椒產業擴標提速發展,預計今年帶動周邊村民增收800萬元,全鎮8個村級集體增收700萬元,實現了集體收益、群眾利益“雙豐收”。
羅嶺鎮羅嶺社區,原本是擁有119戶貧困戶的貧困村,發展基礎薄弱,因無特色主導產業,集體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社區“兩委”思變求變,通過“走出去,引進來”,整合利用“拋荒地”,建設8個辣椒基地,投入銜接資金700余萬元,用于辣椒種植配套及烘干車間建設,采取訂單式收購、一體化產銷方式,與企業簽訂農產品購銷協議。羅嶺社區2022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28萬元,預計2023年將達到300萬元以上。
差異化發展引來“菊花開”
在宜秀區,許多“走出去”的大學生,在當地政府的號召和人才回引政策支持下,懷著創業拼搏和返鄉發展熱情毅然回到家鄉,其中一些人還進入村“兩委”隊伍為家鄉謀劃發展之路。羅嶺鎮黃梅村黨委副書記張平就是其中之一。
在返鄉大學生帶領和鄉賢專家取經交流獻策下,黃梅村主動探求發展菊花產業之路,組建安慶市七彩黃梅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菊花合作社。
“我們采取‘基層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規模種植戶+農戶+脫貧戶’的經營模式,這兩年結合銜接資金還先后籌集了600萬元,種植菊花1000畝,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等相關配套設施。”黃梅村黨委副書記張平介紹,經過包裝,黃梅村成功注冊SC認證“七仙黃梅、七彩黃梅、印象黃梅”產品商標,建立電商平臺,開啟了自主品牌和訂單銷售雙模式,實現了因地制宜推進菊花產業差異化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們村年產菊花茶25噸、菊花鮮切花20萬株、金絲皇菊2000斤。”張平說,通過菊花產業開發,2022年黃梅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近160萬元。近三年來,帶動當地農戶1000余戶,促進農民就業400余人,農戶土地入股分紅、務工兌現近400余萬元。
深挖青山“價值鏈”
宜秀區山場資源豐富,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也是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圍繞“茶旅、花旅、果旅、文旅、康旅”五旅融合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賞花經濟、采摘經濟、綠色經濟,著力打造生產綠色化、行業標準化,效益品牌化、功能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楊亭茶場過去是集體林場,山場面積2700畝,森林植被保護良好,自然風光秀麗,俗話說“靠山吃山”,楊亭村重點發展以茶葉種植、加工為主的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
“我們經過20多年的堅持發展,創辦了村集體茶廠,成立了楊亭村茶葉專業合作社,注冊了‘楊亭’牌‘龍山野茶’商標,茶園面積從30畝到現在1000畝,茶葉產值從幾千元到近年來200萬元,資產從不足萬元到產權制度改革評估為5000萬元,集體資產年年保值增值。”楊亭村書記楊江勤介紹道。
楊亭牌“龍山野茶”正逐步實現種植規模化、經營市場化、營銷品牌化,茶葉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益150萬元,預計“十四五”末達到20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100余人,勞務收入超過50萬元,2021年榮獲安徽最美茶村。
楊亭村先后引進7家生態農林企業,流轉耕地、山場5000余畝,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資金2億余元,打造“全國休閑農業精品園區”“國家級科技園區”——中國秀園項目,建成書畫藝術小鎮、美麗鄉村示范點、生態農林企業、花溪茶谷景區、美食走廊精品旅游路線,發展都市農業、康養產業、鄉村旅游業。實現了田園變花園,山場變果園林園,農房變客房,農產品變旅游產品。成功舉辦了七屆民俗采摘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年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農民租金收入56萬元、勞務收入超過96萬元。2023年度,楊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到190萬元。
做好生態“水文章”
在白澤湖鄉大楓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水產種苗繁育基地,一排排循環水生態養殖池錯落有致地排列,池內放滿了蝦苗、魚苗。基地負責人查振彬介紹,他們從去年就開始籌建,計劃三年內蝦苗達到5000萬尾、魚苗達到2000萬尾。
白澤湖鄉大楓社區采取“基層黨組織+合作社+企業+研究所+農戶”的經營模式,吸納多方資源,實現生產經營由單一型向合作型轉變。流轉土地5000畝,進行糧食種植,增加集體收入25萬元。為促進傳統農業高質量發展,引進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目前已引進5名高層次人才,25名技能型人才,孵化出5項發明專利。鼓勵農戶以土地、勞務、資金等形式入股合作社,實現農戶年收入近300萬元;引進3家現代科技農業企業,年產值達2000萬元,擁有現代科技設備60組。
為解決工廠化養蝦養魚的飼料殘餌和糞便出路這一難題,大楓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積極探索生態養殖新模式——“水跑道養魚年”,通過水培種植蔬菜、高密度水產養殖、微生物水處理技術、水循環系統,實現水產養殖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探索出了一條“魚菜共生”的低碳農業發展新路徑。
“產量相當好,這四條跑道占地25畝,今年放了10萬尾,能產10萬斤魚。土塘養的話,你至少七八十畝水面才能產這么多魚。”查振彬說。
“我們積極申請銜接項目支持,采取合作型多元化發展,也極大地帶動了村集體增收。”大楓社區黨委副書記王建介紹,2022年度該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就已突破200萬元。
(全媒體記者 何飛 通訊員 陳向陽 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