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慶市宜秀區白澤湖鄉的生態養殖大棚,48個深2.5米、直徑約6米且排列整齊的圓桶映入眼簾,宛如一個個小型池塘。增氧機持續不斷地輸送著氧氣,數不清的鱸魚在其中自在地游弋。盡管棚外寒冬凜冽,棚內卻溫暖如春。
為何在寒冷冬日,養魚基地內暖意融融?為何通常在池塘里暢游的魚苗,能在這些圓桶里茁壯成長?為何偌大的養殖基地,僅需一兩個人就能輕松打理 ?原來,圓筒內部安裝了供氧、進水以及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同時采用了大棚控溫技術,為魚類營造出適宜生長繁殖的優良水體與環境條件,其產量可達傳統池塘養殖的8 - 10倍。
近年來,大楓社區高度重視科技與農業的融合,建設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采用“基層黨組織 + 合作社 + 企業 + 研究所 + 農戶”的經營模式,成功引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入駐,并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建立合作關系,開展產學研合作。由研究所提供科學技術支持,使得養殖過程實現可視化、系統化。
目前,該企業已成為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及長三角綠色食品供應地。得益于優質的水質把控和嚴格的生產標準,這里的魚深受市場歡迎。2025年1月,基地投放魚苗后不久,便有眾多收購商與基地簽訂了購銷合同。“2024年共銷售兩批次鱸魚苗,共計270萬尾,主要以訂單銷售的方式銷往江蘇等地。目前基地正處于育苗階段,今年3月份就會開始銷售第一批次鱸魚苗。”基地負責人王總介紹道。
如今,這個“工廠化”養殖基地不僅每年為村集體帶來40萬的場地租金收益,還帶動了近30位居民就業,讓周邊居民吃上了“技術飯”。
下一步,大楓社區將繼續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積極引進有技術、有能力的種植養殖戶,走產業化養殖、品牌化經營之路,推動特色養殖產業朝著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汪任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