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初春,五橫社區的田野一片片覆蓋秸稈的菌床煥發勃勃生機。赤松茸在腐殖土中悄然孕育,平菇在智能化大棚內層層疊生,這座生態之鄉正以“冬閑田”為紙、菌菇為筆,繪就一幅熱氣騰騰的產業振興圖景。
盤活冬閑田,赤松茸種出“生態賬”。走進社區赤松茸種植基地,秸稈編織的“溫床”下,菌絲正吸收養分蓄勢待發。社區創新“稻菌輪作”模式,利用冬閑田種植赤松茸,將廢棄秸稈轉化為菌菇基質,實現“秸稈變菇、菌渣還田”的循環農業。2024年,社區種植30畝赤松茸,畝產高達3000斤,產值突破50萬元,讓“冬閑田”變“增收田”。社區書記楊善文介紹:“赤松茸種植不與農爭時、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是真正的綠色‘聚寶盆’!”
科技賦能,大棚平菇四季生“金”。在智能化食用菌產業園的大棚內,數萬根菌棒整齊排列,平菇如云朵般簇擁綻放。社區通過“支部+合作社”模式,引進自動化噴淋系統和菌棒發酵技術,實現全年穩定生產,日產鮮菇超1000公斤。
冬藏春發,振興路上“菇”舞人心。春風掠過菌田,掀開的是五橫人因地制宜的智慧。當傳統農耕邂逅現代科技,當廢棄資源化身富民產業,這座皖南鄉村正以菌菇為媒,書寫著“冬閑人不閑,產業火全年”的振興篇章。未來,社區將深化“護生態+強產業”雙贏模式,讓朵朵菌菇繼續撐起鄉村振興的“幸福傘”。